課間,班級里一位特別文靜的女生悄悄的走進我的辦公室要跟我聊聊。 “老師,我覺得我跟某某(同班一男生)的距離有問題,好像走的太近了,我又不好意思跟他說,怕說了會破壞我們之間的友誼,不說吧我又特別不舒服,這已經影響到我的情緒,讓我心神不寧了。”老師,你能幫我分析分析,給我一個建議么? 這讓我想到了之前我在教室里跟學生們講過的交往距離的問題??梢苑譃楣娋嚯x、社交距離、個人距離和親密距離。每一種距離公眾距離都有其具體的適合的對象,超出了會讓彼此都不舒服。 公眾距離(Public Distance),其近范圍為12~25英尺(約3.7~7.6米),遠范圍在25英尺之外,一般適用于演講者與聽眾、彼此極為生硬的交談及非正式的場合。 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大概是120~370cm,就像隔一張辦公桌那樣。一般工作場合人們多采用這種距離交談,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離,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其近范圍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 個人距離 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大概從45cm~120cm,就像伸手碰到對方那樣,雖然認識,但是沒有特別的關系。這是在進行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最經常保持的距離。和人談話時,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為宜。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已較少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范圍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個人距離的遠范圍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范圍的近距離(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范圍的遠距離(4英尺)端。 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范圍在6英寸(約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范圍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一般是親人、很熟的朋友、情侶和夫妻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以上文字來自百度文庫) 在給她重新介紹了這些知識后,又實地給她做了示范,通過彼此移步不斷的改變距離讓她說出在不同距離時的感受,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她明白了,笑著(高興的)跑離了我的辦公室。 無獨有偶,最近有一位朋友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她遇到了一位未曾謀面卻極聊得來的文字知己。 她因為自己及家庭的原因,生活的并不如意。平時很多想說的話都沒人可說。因為她覺得很多人不值得信任且她說出她想說的話以后又怕受到傷害,此時,她遇到了一個愿意傾聽者且還能彼此聊的特別開心,在她訴說了自己的想法和壓在心底的話以后還能得到她想要的回話和充分的理解,所以對他對她有了一種特殊的感覺。 據她說,現在無時無刻不想找他聊天,跟他說話,在發出去消息后立馬就想要得到回復,一小會得不到回復就覺得心里有點空。 顯然,這有一種戀愛的感覺,我告訴她。她說自己都知道,只是有時控制不住自己去想。 我替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因為被壓抑的太久,心中很多的話說不出來,相應的很多的思想表達不出來,很多的情緒被壓抑著(更多的是負面情緒),長此以往,人變得憂郁了,甚至都會抑郁。 就像一個掉到水里不會游泳的人突然抓到了一個東西一樣,他會拼了命的抓住,因為那是對他來說最最重要的東西。 朋友此時的心理也應該是這樣。要知道,人,除了身體上的要求以外更需要精神上的需求,人需要被認可、被尊重、需要訴說、需要交流,以此來獲得心靈和精神上的滿足。 但是,此時朋友心理是不正常的,就像她之前沒有遇到他一樣。一個是因為得到了讓自己滿意的而過度的抓住不放,像是吃東西遇到了自己特別喜歡吃的而刻意的多吃,已經吃撐了還在吃,只因為喜歡吃;一個是因為得不到而讓自己極度的沮喪而心灰意冷,萬念俱灰,像是饑餓時遇到了都是讓自己吃了就吐的食物,吃了比不吃更痛苦的那種。 這是明顯的在走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 怎么辦呢?我的建議是要適度并且適當。 就像吃東西一樣,即使遇到自己特別喜歡吃的也不能吃太多,養生學里說,吃飯吃個七分飽最好,要留個可操作的空間;和朋友交往也是一樣,要把握住交往的距離,根據不同的和具體的情況來確定自己需要做什么并且清醒的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切不可逾越了界限。 其實,很多事情都像生物界的食物鏈一樣,每一鏈都不可缺,但是每一鏈又都不能多。簡言之就是要有合適、合理的安排,否則就會被破壞,生物鏈就會斷了。 交往如此,其實一切都如此,生活亦是。 2020.1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