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1716- 1797),字子才,號簡齋,自號隨園山人,晚年有感滿頭白發而又稱“袁絲”。原籍浙江慈溪,兩歲遷居錢塘(今杭州)。出生于書香門第:五代祖槐眉當過明朝給事中及御史大臣;曾祖茂英為布政使;只是到祖父袁錡時家道中落,其父親、叔叔一代都靠才學游幕四方為生,而父袁濱精通《大清律》,母章氏是杭州名士師鹿之女。 袁枚七歲入塾攻讀《論語》《大學》等書,“幼有異稟”,九歲那年游杭州吳山時作五律詩,有“眼前三兩級,足下萬千家”之句,初顯才識。十二歲中秀才,十八歲時得浙江總督程元章賞識,被送入杭州鳳凰山敷文書院,學業日有長進。乾隆三年(1738),袁枚二十二歲考中舉人;次年春,在保和殿通過殿試,名列第五。由于名列前茅,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這一階段是袁枚一生中春風得意的時期。 乾隆 七年,袁枚外放為江南地區的知縣,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陽和江寧(今屬南京)等縣任職,政績斐然。溧水任上為時雖僅月余,但他明斷獄訟,離任時當地百姓含淚相送,并為之披上金字輝映的萬民衣;在沭陽期間,他豁免農業稅,放賑救災,勸導蠶桑,筑堤捕蝗,發展文化;巨邑江寧本是難治之縣,袁枚到任后勤于政務,治理積案,終使奸民斂跡。 另一方面,家庭影響和文人脾性把袁牧塑造成為性情中人,他自述“好味、好色、好葺,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琺璋彝尊、名人字畫,又好書”。乾隆十三年秋,袁枚在江寧城西小倉山購得雍正時江寧織造官隋赫德的私人花園——隋園 ,改名"隨園”,取意順應景物的自然特性和希望返樸歸真的感情。仿故鄉西湖景色,修葺隨園,建造了亭、榭、堤、井、峰、湖,廣聚書籍、崇飾園館。乾隆十四年,袁枚借口養病辭去江寧知縣職務,歸居隨園。 寓居隨園五十年間,四方名士凡到江南莫不以造訪隨園為幸,而性情倜儻的袁枚也樂于交友,詩文唱和、爭相題詠,還收了不少門徒,其中包括能詩善畫的女才子二十余人,在當時堪稱駭俗之舉。袁枚足跡遍及天臺、雁蕩、黃山、匡廬、羅浮、桂林、南岳、瀟湘、洞庭、武夷、丹霞、四明、雪竇等地,寫下大量佳作,如游樂清雁蕩山時有《觀大龍湫作歌》,內云:“龍湫山高勢絕天,一條瀑走兜羅綿。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至千丈,水云煙霧難分焉。初疑天孫工織素,雷梭拋擲銀河邊。繼疑玉龍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詩人面對龍湫瀑布浮想聯翩,正凸現其筆墨奇妙,才氣浩大。 袁枚生于杭州、長于杭州,雖然中年以后定居江寧,但常回故鄉,其詩篇中不乏題詠西湖的佳作,如《謁岳王墓作十五絕句》之一:“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點明由于有了抗金英雄岳飛和抗擊瓦刺的于謙葬于杭州,柔媚的西湖平添了壯烈雄風,從而賦予這首寫景詩以至深的意境。 作為清中葉享有盛名的詩文大家,袁枚著述甚豐,主要有:《小倉山房文集》《小倉山房外集》《小倉山房詩集》《小倉山房尺牘》《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子不語》等。 人物關系: 學生: 同年(公元171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797年)去世的名人: |
|
來自: 濤兒_dlwangtao >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