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位列四大國粹之一,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當時人們為了捕捉野獸,而形成的一種原始的搏斗技術。后來歷經先秦、漢代的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有體系、有系統的技擊術。 最開始的時候,武術就是一種“殺人術”,后來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演化成了,一種強身健體的技能。 每當談起武術的時候,大家就會想到少林和武當,作為中華武術的最高領域,二者的功夫造詣和理論學說,已經成為了不可獲取的華夏瑰寶。 戰國時期的四大戰神,漢代的衛青、霍去病等等古代名將,都曾是以一敵百的武林高手。不過近代武林高手當屬李書文,卻被人們逐漸遺忘。 一、近代武林宗師李書文 李書文出生于1862年,老家在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由于當地屬于武術之鄉,所以李書文年僅八歲的時候,便拜“八極四世”傳人張景星為師。 年幼的李書文和師父張景星苦練了三年八極拳,打下了十分堅實的武術基本功。為了能學到更多八極拳的精髓,李書文又拜在了八極門第四代宗師,也是他的師伯黃四海的門下。 黃四海在當時已經名噪一時,早在他30歲的時候,就曾被清末大員張之萬聘為武官,因在清江之役中立下了軍功,所以獲封六品頂戴。李書文跟隨黃四海苦學六年,一手“大槍“耍得出神入化。 由于李書文天資聰穎、吃苦耐勞,所以在和師父黃四海學藝時,也受到了師爺李大忠、張克明的喜愛,于是在得到了三位“槍神”的指點之后,李書文“晝扎銅錢眼,夜扎香火頭”,他的槍法也不斷精進,甚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在此期間他還在師父和師爺的指點下,學習了武林絕學《易筋經》、《鍛骨經》和《洗髓經》。據民國時期的《滄縣志》記載:李書文長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別看他個子小、身體單薄,但是打起拳和耍起槍來卻當仁不讓。 據說他能用槍頭刺死落在墻壁上的蒼蠅,還練就了“排空掌”,距離窗戶五尺的距離,一揮手掌風便能讓窗戶紙呼呼作響。 關于李書文的傳聞還有很多,例如,他能用腳勾起80斤重的糧袋,直接挑過頭頂甩到大車上;還能用一桿大槍挑大梁于房頂。 而這種說法也得到了李書文徒孫,宣統皇帝御前侍衛霍慶云的證實,他曾和別人談起師爺李書文時,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李書文能用手中的大槍,挑起約八十斤重的大車轱轆,然后在空中不斷轉圈并呼呼作響,看起來就像風車在轉動一樣。 二、八極拳名家霍殿閣 李書文一生收徒甚廣,可以說全國各省、不同行業的都有,在眾多徒弟和徒孫中,霍殿閣絕對是一個值得一說的人物。 他出生于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鮑官屯鎮小集村,可以說和李書文屬于同鄉,1902年十六歲的霍殿閣拜入李書文門下,并成為了李書文的頂門大弟子。 1927年他曾因為擊敗日本武士,而受到了溥儀的欣賞,并被編入鏢兼護衛隊擔任武官,后來又隨著溥儀前往東北,并且還培養了一大批武術人才。他作為八極門第六代宗師,以及滄州十大武術名人之一,真正將八極拳發揚光大了。 三、武術推廣使者劉云樵 作為一個愛國武術家,他曾因為不滿日本侵華,數次擊敗工藤鐵三郎等日本武士和軍人,但最終卻死于憂憤之中。 李書文的另外一位比較知名的徒弟叫劉云樵,他7歲的時候就跟隨師父李書文練武,由于得到了李書文的真傳,所以他的武功水平在當時絕對有一號。 劉云樵除了會打八極拳外,還對螳螂拳、八卦掌頗有研究,在抗戰時期也曾多次擊敗過日本劍道高手。 由于劉云樵有在黃埔軍校就讀,以及成為抗日軍人的經歷,所以曾多次在戰場上和日本人對壘。不過1949年的時候國民黨戰敗,他也跟隨潰軍逃亡于臺灣。 1967年,劉云樵經孔令晟將軍的推薦,擔任總統府侍衛室擔任安全顧問,在此期間他負責教授侍衛八極拳。 后來還曾得到過“小蔣”的賞識,擔任“聯指部拳術師資訓練班”教練 劉云樵曾于1968年前往馬來西亞,參加了“中國武術表演大會”,并在臺灣創辦了“武壇”,還曾發行過《武壇雜志》。 可以說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廣八極拳,以及中國武術文化,他教出來的弟子不遍及亞歐美三大洲。 結 語 武術作為我國的“國術”,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和改革,如今已經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雖然現代社會中已經很難看到武術高手了,但不得不說武術的魅力卻依然存在。現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在大力推廣中國功夫,而且武術也成為了中國的一個代名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