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小編談談藩鎮制與藩鎮割據這兩個到底有何區別,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一起過來看看 藩鎮一詞本意是指能夠保衛中央,鎮守一方的地方軍政機構。 的藩鎮來源于“道”這政機構。 唐初沿襲隋制,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縣兩級制,但由于中央感到難以嚴密控制地方,所以太宗開始不定期派使者巡省天下,監察州縣。武周時期,將天下分成十道,定期派使者巡視。開元二年,將十道巡查使者稱為“按察采訪處置使”,開元年間,此使職雖曾有罷廢,但最終保留了下來。這樣,在州縣之上,出現了道一級機構,這是與中國土地廣袤、人口眾多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一種行政區劃。 開元末年,由于長期積弊,均田制和府兵制遭到破壞,政府開始實行募兵制。加之后來唐政府與周圍一些少數民族在邊境屢有摩擦,所以,天寶元年,玄宗在邊境設立十道節度使,各節度使這時不但統領軍隊,他們還擁有很大的權力。如在本藩鎮內的用人權,自行辟署藩鎮幕府官員;還擁有獨立的財政權,可留用本道軍費,自由支配;另外,還有對州縣的監察權,可以監督任免下轄州縣官員。 總之,節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統攬本地區的軍政、民政和財政大權,并兼任所駐地的刺史,而轄區內的各州刺史,則成為其下屬。節度使位高權重,逐漸呈現出尾大不掉的危險。 繼之,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為抵御叛軍,于是唐政府在中原也開始設置節度使,在重要的戰略要地,又置“防御使”以治軍事,由刺史兼任。防御使常與團練使兼置,防御使通常在前。同時,“按察采訪處置使”被停派,改設“觀察處置使”,由節度使或防御使、團練使充當,這樣,道一級的長官“觀察處置使”、節鎮長官節度使及州刺史兼任的防御使、團練使等官職之間出現了交又,唐代的藩鎮開始被稱為“道”,長官稱“觀察使”,兼“都防御使或“都團練使”以掌軍事,加授節的觀察使則稱節度使。 至此,唐代的藩鎮制度形成了,安史之亂后,直至唐末,唐代大約有四五十道,即四五十個藩鎮。 藩鎮制度不等于藩鎮割據,人們通常認為只要是藩鎮必定割據方,其實,不是所有的藩鎮都割據不臣。有學者將唐代歷史上的藩鎮分為四種類型:一為河朔割據型,二為中原防過型,三為西北、西南御邊型,四為東南地區為中央提供財源的藩鎮,后三種藩鎮對維護唐代后期的統治穩定有各自獨特的貢獻。因此,我們所說的藩鎮割據是指安史之亂后,主要在河朔一帶,出現了一些不聽從唐政府號令的強大藩鎮,他們稅賦不上交中央,效仿戰國群雄割據一方以土地傳給子孫,儼然是一個個獨立王國。 唐代藩鎮割據的形成源于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后唐代中央與地方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又加劇了這一局面。 安史之亂起于玄宗末年,至肅宗時大難粗平,代宗寶應二年初,安史之亂最終結東。由于戰爭耗時八年,唐王朝無力消滅安史余部,而君臣都急于求安,所以瓜分河北安史叛軍河朔舊地,分給安史舊部歸降者,任命其為節度使,從而建立了。唐王朝此舉釀成禍根,從此,這里的藩鎮紛紛割據一方,節度使都不由唐王朝任命而由本鎮擁立,賦稅不上貢中央而由本地支配,從安史之亂結束到唐滅亡的一百余年間,這里基本脫離了中央政府的管轄。其中,田承制為魏博節度使,治魏州,田承開傳五代至田弘正,田弘正歸順朝廷,十年后此鎮又亂,先后有四姓掌權,共傳十代,占據七州;臣為成德節度使,治恒州,占據四州之地,成德先后有二姓節度使,傳五代至王承元時歸順朝廷,次年王庭湊又反叛,再傳六代;李懷仙為盧龍節度使,治幽州,盧龍先后三姓節度使專權,共傳五世,至劉總時歸順朝廷,隨后朱克融又反,傳十二世,占據九州。 河期三鎮強盛時,相鄰的一些藩鎮與之聯合,不聽從中央號令致使河南等地也出現了分裂的趨勢。淄青、滄景、宣武、彰義、澤潞等藩鎮也先后出現過割據現象,不過這些藩鎮割據的時間不是很長,少則三世,多則五世,占據的地域也不是很大,一般為三至五州,只有淄青地盤較大,占據十二州。 對于這些與中央政權離心離德的割據藩鎮,唐政府也視之為心腹之患,力圖予以鏟除。安史之亂后,德宗與憲宗統治時期打擊藩鎮力度最大。 德宗建中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岳請求接任節度使,遭到德宗拒絕。于是,李惟岳勾結魏博、淄青、山南東道的節度使發動了“四鎮之亂”,雖然結果是李惟岳被成德鎮的將領王武俊所殺,叛亂得以平定,但唐王朝并未能加強對成德鎮的控制權,王武俊成為新的成德節度使,這里仍然是割據狀態,只不過首領由變為了而已。 憲宗繼位后,志在削藩,他在位時期,與藩鎮的斗爭一度出現了可喜的形勢。他先討平了一些力量稍弱的藩鎮,如元和元年解決了劍南西川節度使之亂,討平想要接任節度使的夏緩留后楊惠琳;次年,討伐鎮海節度使李锜。此后,憲宗將目標鎖定了一些強藩。元和七年,憲宗君臣通過努力讓魏博節度使田興歸順;十二年,雪夜入蔡州,生擒準西節度使吳元濟;十三年,派五道出兵討伐驕橫跋扈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次年李師道被部將所殺。但是,由于唐王朝既無雄厚的財力支持削藩戰爭,又無強大的軍隊直接投入削藩戰爭,而且,唐代后期邊患不息,統治集團內部又存在著復雜的矛盾斗爭,所以這些得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不久就了。 藩鎮割據與唐安史之亂后的歷史相伴始終,這種分裂割據的現象反映了唐代后半期政治、軍事各方面力量衰落的現實。割據藩鎮雖有明顯的獨立性,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又不以推翻唐王朝為目的,也無力推翻唐王朝,它們不否定唐政權,只求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擁兵自重,。滅亡后,藩鎮制在時期繼續延續了下來,直到時才徹底消除藩鎮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