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起源于漢語,經過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體系,但是又經過多年的文化交流與發展,如今,漢語里也有一些名詞用語借用了日語,或是在輾轉后從日本回到我國。那么,這些都是什么樣的詞匯呢? 根據《漢語外來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統計,現代漢語中日源外來詞共772個。 ▲資料舉例 特別是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大約有不少是從日本輸入的。 “轉用詞”指漢語詞被日語借用賦義后,重新輸入回漢語 比如說: '經濟” 這個詞,日語也叫做「経済(けいざい)」。公元4世紀初東晉時代,我國就已正式使用“經濟”一詞,表示“經世濟民”,含有“治國平天下”之意,后來在日語中把它作為'economy' 的譯詞,被賦予了“經濟學上指社會物質生產”的意義,后這個帶著'economy'新意思又回到了我們漢語之中。 而“日制漢字詞”指日本人借用漢字創造或翻譯出的漢語新詞匯,以及延伸了含義的漢語既有詞匯。 至于“非漢字書寫形式借詞”就比較有趣了。'OL” 是'Office Lady”的縮寫,是典型的日式英語,英語不這么說,所以它屬于日語借詞,而并非借用英語。 但也有人表示《現代漢語外來語研究》和《漢語外來語詞典》等只注重了清末開始從日本返回的詞匯,而忽略了中國自漢唐以來,特別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時期和西方人士合作,創制了大量的新詞匯,并流入日本為日本人所采用這個事實,因此在統計上可能有所疏忽。 比如遠在東漢、南北朝至唐代,中國人就和西域僧人合作,翻譯了許多佛典,創制了大量的新詞,豐富了漢語詞庫。 之后許多漢譯佛語,融入了大眾俗語,至今仍被使用。比如“眼光”、“緣起”、“手續”、“剎那”、“現在”、“翻譯”、“翻案”、“方便”、“天堂”、“地獄”、“宿命”、“平等”、“悲觀”、“覺悟”、“境界”、“唯心”、“實體”、“實際”、“真實”、“真理”、“真諦”、“信仰”、“因果”、“相對”、“絕對”、“信手拈來”等。 漢唐時代的漢譯佛典不僅創制了大量的漢語詞匯,也樹立了漢語借詞(外來詞)基本范式。這些詞匯都東渡日本,為日本人所采用,直至今日。 在互聯網興起后,日本很多亞文化用語也隨之傳入我國,如動漫愛好者比較熟悉的“鬼畜”“正太”“宅”“御姐”“蘿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