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周易》說文解字”系列里面已經說過,“爻”字本身有交、效等含義。 今日看到徐山先生一篇說“爻”字的文章,文中舉出甲骨文里面的“爻”字用法,更進一步肯定了我們之前的理解,現將心得分享如下。 一、“爻”和雨 甲骨卜辭中“爻”出現的語言環境中,多有占雨之事的記錄,如: “庚寅卜,貞:翌辛卯王爻,不雨?八月。”(《甲骨文合集》6) “丙寅卜,□貞:翌日卯王其爻,不遘雨?”(《甲骨文合集》12570) 從兩段爻辭的文意看來,都與商王占問是否有雨相關。 其中,“爻”就是一個商王實施的動作。徐山先生把這個“爻”理解成“占爻”,認為是占卦觀爻之意,實際上并不準確。 甲骨文里的這兩處“爻”,明顯就是“交”的意思,與卦爻無關。(“爻,交也”——《說文》) 二、“交”和求雨 我們在《周易》天文歷法密碼系列中已經說過,古代的“交”字,本身就是一個交脛之人的形狀。 《說文》解釋得更明確:“交,交脛也”。 古代的交脛之人,表現的是雩祭上求雨之巫的形態。 交脛求雨的歷史在我國已經有至少五千年,大地灣遺址地畫上已經出現交脛之人的形象。 ![]() 大地灣遺址交脛之巫的地畫 甲骨文里面的“烄”字,也是一個交脛之巫被架在火上焚燒求雨的樣子。到了春秋時期,還有因為大旱而“焚巫”的記載。 ![]() 三、交感之“爻” 甲骨文里面商王所實施的“爻”,實際上應該也就是一種類似交脛之巫所實施的求雨巫術。 這種巫術的實質,就在于一個“交”字,即通過天人交感的方式來求雨。 這種求雨的方式在古籍中也能找到。最著名的就是商朝開國君主成湯禱雨于桑林的故事。
湯祈雨的方式,是焚交脛之巫的改良版——畢竟不能真的把自己燒死,剪個頭發指甲什么的意思意思就好了。 有意思的是他祈雨的地方,叫做桑林。這個地方,實際上是古代舉行“社”的場所,所以又叫做桑林之社。
桑林作為“社”,是仲春時節社日里男女自由交合的場所。
桑林因為是男女交合(即所謂“野合”)的場所,自然也就有陰陽交合,天人交感的意味,商湯選擇在桑林祈雨,顯然也是要借助此地的陰陽交感之力。 巧的是,古文“爻”字由兩個“五”字組成,而“五”的意思,正好也是陰陽相交之意! 五,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說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