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主講:郭靜老師 人體是一個糾錯能力很強的整體,各種各樣的變異,或推進人類的進化,或引發或大或小的災難,又或者是僅隱于一隅,無以察覺。 今天要說的永存正中動脈(Persistent median artery)和正中神經分叉(Bifid median nerve),正是上肢發育過程中不小心走入的胡同小巷。 上肢動脈的發育,就如樹木生根發芽,先生出鎖骨下動脈,隨后延伸出腋動脈(肱動脈)和骨間動脈,并于肱動脈遠段分出正中動脈,后者于骨間動脈一路伴行。 以上是第一階段~ 隨著橈動脈和尺動脈相繼從肱動脈分出,骨間動脈和正中動脈逐步退居二線,前者化為骨間前動脈,而后者則化整為零,成為伴隨正中神經的一條細小動脈,直徑僅0.3mm(遠不到1.0cm)。 以上是第二階段~ 然而,部分正中動脈依舊保持著第一階段時的粗大管徑(約2.2-9.9%),若無其事的從本來就狹小的腕管中穿過,加入到掌淺弓中。 這些依舊“五大三粗”的正中動脈,就是我們今天談到的永存正中動脈,它們的存在,為日后可能出現的腕管綜合征,埋下隱患。 粗大的正中動脈本身即可擠壓相鄰的正中神經引發腕管綜合征,如再存在血管瘤樣變、管壁硬化、鈣化、血栓等,腕管綜合征的出場機會就更多了。 PS:當然腕管綜合征的原因遠不止這一條 與如此“霸道”的永存正中動脈在一起,正中神經的日子不好過,大多被“擠”成兩束,分列永存正中動脈兩側,即正中神經分叉。 兩兄弟雖相隔相望,但卻也未斷了聯系,兩者依舊共處于一個神經外膜內,可以理解為,正中動脈“住”大廳,兩束正中神經“分居”兩側臥室。 PS:正中神經分叉也可高位分叉,此時兩束神經距離較遠,且不位于同一個神經外膜中 就正中神經分叉自身而言,并不會顯著增加腕管綜合征的發病率,但由于其為解剖變異,術中容易被忽視,易導致減壓手術失敗。術前超聲評估正中神經狀況,有助于降低手術失敗的風險。 一起來看看這例永存正中動脈+正中神經分叉吧!還是雙側的喲! 圖1:右側腕關節掌側,短軸切面顯示正中神經分叉(N1,N2)。 圖2:左側腕關節掌側,也是短軸切面顯示正中神經分叉(N1,N2)。 圖3:CDE:短軸切面顯示正中神經分叉(N1,N2)間的永存正中動脈(黃色箭頭),前后徑約0.20cm。 圖4:CDFI:長軸切面顯示永存正中動脈內的血流信號(黃色箭頭),紅色箭頭所示為其中一束正中神經。 圖5:PW:永存正中動脈的頻譜形態與同一水平的橈動脈和尺動脈相類似。 視頻6:短軸切面動態顯示正中神經分叉(箭頭所示)。 圖7:協助診斷該例永存正中動脈+正中神經分叉病例的好幫手:導聲墊。 在導聲墊的幫助下,我們可以良好的顯示腕管應有的弧度,這有利于準確的判斷是否存在腕管綜合征:③腕橫韌帶,即屈肌支持帶,其膨出是否>3.1mm。 附:腕管綜合征的另兩條診斷標準: ①豆狀骨水平,正中神經的橫截面積>10mm2 簡單識記:“豆(都)粗了” ②鉤狀骨水平,正中神經的縱橫比<1:4 簡單識記:“鉤(夠)扁了” == End == 上圖:本期主講:郭靜老師,深表感謝!^_^ 上圖:以病人為中心!以服務樹信譽!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