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為什么,很簡單,你去嘗試坐一下,或者想象一下挨著座位與隔著座位的感覺就行了。 以此類推,不同單位人參加集體會議,會提前劃分好座位,否則一定做的很隨意,彼此不熟悉,不會很靠近。 再舉個生活例子。 假設參加集體活動乘大巴車出發,你最后一個上車,發現前面雙人座位中,只有主管那里還空著座位,你會如何辦? 當然,聰明做法就是乖乖到后面找位置,哪怕主管喊你就坐也別認同,這是因為人際交往距離有個心理效應。 簡單說,就是物理距離反映著心理距離,心理距離適應著物理距離。該遠就要遠,該近必須近,否則都是不舒服的。 在有許多空座時候,你與陌生人做的很近,彼此都會不舒服,如果是自家人坐的很遠,一樣也會不舒服。 那么,人際關系距離到底有何規律,美國學者霍爾給出了研究結論。按照物理距離分作四種,公眾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 1、公眾距離。屬于陌生人距離,用作公眾場合演講、集會等使用,一般距離為3.5——7米。至于7米這個距離,是因為自然聲音最遠也就傳遞到這個距離。 2、社交距離。屬于社會人距離,用作大量的工作、生活場合使用,一般距離為1——3.5米。比如銀行有個“1米線”,一般正式會談會隔著桌子就坐,彼此能目光對視,看到面部表情,聽到對方聲音,也就是這個不遠不近的距離,達到視覺聽覺感受很舒適。 現在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政府一再呼吁的就是保持社交距離,切斷病毒物理傳播途徑,這個距離就是一米以上。 3、個人距離。屬于熟人距離,保持在0.5——1米之間,這個距離正好是彼此伸開胳膊能碰到,是身體可以支配最遠距離。一般用于朋友、熟人交往,比如常見的辦公桌椅布置,接待客人就坐等,這個達到可握手的距離。 按照個人距離畫個圓圈,類似自我安全感保護圈,進入這個范圍意味著朋友般的安全,親近但是保持距離。 4、親密距離。屬于親人距離,少于半米,沒有距離,是家人親人相處距離,位于這個距離意味著關系異常親密,否則相當不舒服。反過來可以說明,如果家人之間沒有親密距離,意味著情感出現問題,比如親子關系緊張,就要反思。這個親密距離的極限就是觸覺,對于親密人際關系來說,身體接觸意義重大,尤其對于嬰兒心理健康來說撫摸擁抱不可缺少。 一般公共場合由于空間限制,原本1米以上的社交距離無法達到,只能臨時靠近,由上可知,這個靠近距離基本屬于個人距離,甚至達到親密距離,因為是陌生人或者一般熟人,心理距離無法適應物理距離,短暫時間還可以,較長時間相處自然不舒適。 想一想,生活中要和誰坐得近,做到了嗎?假設做到會感覺如何?要和誰要保持適當距離,做到了嗎?假設做到又會如何感受? 既然物理距離反映心理距離,那么反過來可以利用物理距離促進心理距離,前提是雙方都接受,比如這也算是戀愛法則效應吧。 因此,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合適的關系坐合適的位置,這是要有意識的,否則就是別人眼中的不懂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