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是孩子自我控制的表現之一,反映的是一個孩子在面臨種種誘惑時,能否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時沖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遲滿足不僅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兒童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基本的、積極的人格因素,是兒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標志。 說到“延遲滿足”,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源于斯坦福大學的一個著名心理學實驗: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有一塊糖,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面前準備好的糖,但沒有獎勵;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一顆糖做為獎勵;等不及的話,可以按鈴讓研究人員返回,接著再吃掉糖,但同樣沒有獎勵。 待他離開十到十五分鐘返回時,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拿到糖后馬上吃掉,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堅持,但忍耐不住放棄等待,最后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得到了第二塊糖的獎勵。 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 依據這種等待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實驗提出了“延遲滿足”。并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 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認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試圖讓孩子更有自控力和遠見。 而在傳播的過程里,這個實驗也被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 成功來自自控力。 這句話在很長一段時間,與“哭聲免疫””延遲滿足”一起,被用于很多訓練孩子情緒管理和自控力的家庭教養中。 比如: 幾個月的孩子就被訓練自己入睡,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孩子喜歡一個玩具,不能立馬就買給他; 孩子哭了不能立馬抱立馬問,必須要先自己一個人待一會,冷靜一下; ... ... 可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個為人熟知的棉花糖實驗是簡化之后,經過媒體宣傳、不斷變形后,被曲解了的版本。 真正的“棉花糖實驗”,有許多實驗,分許多階段,遠比傳播的版本復雜。 有時研究人員只告訴孩子基本設置,等待就有獎勵。 有時他們會告訴孩子,等待的時候,房間里有許多玩具,你可以去玩。 有時他們會告訴孩子,你可以在等待的時候,想想那些有趣的事情。 結果的差距非常明顯,什么建議都未得到的孩子僅僅等了30秒。 而有玩具玩的孩子,平均等待了8分鐘;想一些有趣事情的孩子,平均等待了12分鐘。 也就說,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教給他們一些等待的策略,而不是冷眼旁觀,放任不管,這才是關鍵。 國外“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把傳統的棉花糖實驗改為了兩步: 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承諾; 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無論孩子無論是否堅持到最后,都不會得到獎勵。 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結果是意料之中的,刻意的訓練破壞了孩子對世界的信任,也破壞了他們的自控能力。 家長守信,也是孩子能夠養成自控能力的關鍵。只有那些常常被及時滿足并且深深知道自己會獲得的孩子,才能真的有延遲滿足的能力。 因此,延時滿足并不是我們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只是讓孩子單純的等待。 真正的延時滿足教育是要讓孩子懂得在面對責任和苦難甚至是不當的誘惑時,學會忍耐和擔當,才可能追求到更大的成就和成功。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你想讓你的孩子無限痛苦么?那就對Ta百依百順。 ”一味的“及時滿足”,讓孩子想要什么都能立刻得到并不利于孩子的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 培養延遲滿足并不意味著爸媽對子女的合理請求也不去實現,有時候及時滿足也同樣重要。 所謂真正的及時滿足,是在不影響孩子履行自己應盡責任(如完成作業、不影響他人等學習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大人可以及時的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 所以,很明顯,及時滿足是有前提的,當我們的孩子有正當的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沒有影響他人和自身的時候,我們應該給與滿足。 相反,在重要的情感需求(如安全感、愛、尊重的感受)經常沒有得到正常滿足的時候,孩子長大后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注意力不集中等困擾,各種心理病癥或各種反社會傾向不良行為出現的概率也會提高。 區分了“延時滿足”和“等待”、“及時滿足”和“百依百順”的區別之后,我們要知道,延時滿足和及時滿足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兩個必要的且常用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確定這兩個教育方法的使用時機和界限。 延遲滿足鍛煉不能過火,不然將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個孩子的合理需求也會被要求等待。 爸媽忽略孩子們的所有需求,全都延遲,從長遠來看,孩子會覺得他不夠好。延誤越多,孩子就越不安全。 如果嬰兒的正常飲食需求被母親不合理地推遲,嬰兒會對生活處境感到害怕,在未來成長中沒有穩定感,并且不容易和其他人好好交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