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名詞,最早記錄在哪里?國寶“何尊”上有答案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酒器,周成王五年為貴族“何”所作,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并遷宅東都洛邑后對宗室小子的訓誥,并提及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等事。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是考古界共識。 “何尊”底部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四字 西周青銅酒器 上鑄12行122字的銘文 何尊上鑄有12行、122字的銘文,其中有“宅茲中國”一句,為目前所見出土青銅器中最早發現有“中國”一詞的文字記載,這也是考古學界公認的觀點。只不過,何尊上“中國”二字的意思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二字意思不同。 銘文原文為“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于公氏,有勛于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雍州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周)公寶尊彝。唯王五祀”?!?/p> 這段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是一個方位的描述。 何尊是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的一件青銅酒器,通高38.5厘米、口徑29厘米、圈足底徑20×20厘米,重14.6千克。尊器身呈橢方形,圓口外移,通體飾四道透雕的扉棱,造型典雅莊重,方圓相繼,富有變化。尊上腹部飾以蕉葉紋和蛇紋,腹部及圈足飾饕餮紋,饕餮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翹出器面;紋飾采用高浮雕與地紋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繁縟華麗。 曾以30元的價格 被賣到廢品站 何尊1963年出土于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1963年6月,當地農戶陳堆因家中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住,院子后面是個土崖。當年8月一個雨后的上午,陳堆在后院發現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頭刨,結果就刨出了個銅器。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回寧夏固原,臨走時將銅器交給哥哥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將其賣到了廢品收購站。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干部佟太放在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看到一件高約40厘米的銅器,見其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而富有變化,感覺這應該是一件比較珍貴的文物,便向館長吳增昆匯報。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趕至廢品收購站后,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 經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1975年,饕餮銅尊因其造型圖案精美被選送至國家文物局,作為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后來,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在清除銅尊的蝕銹時,發現了驚喜。當時馬先生有些疑惑,這么大一件青銅器怎么會沒有文字,當他清理何尊內部泥土時,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馬承源在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銘文,有“宅茲中國”的文字。 馬承源評價這件文物,不僅是鎮館之寶,還是鎮國之寶。馬承源的這次再發現,使銅尊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在國內外引起強烈震動。馬承源考證該銅尊是一位姓何的人所制,將其命名為“何尊”。何尊也成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