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亞楠朗讀音頻 文 | 一本叔 人生,就像是這張大餅,你的餅能烙多大,完全取決于烙它的那口鍋。當一個人出現下面這3種跡象時,說明他的格局正在越來越大。偶爾抱怨可能是件小事,但長期抱怨就會形成習慣,它會影響你的情緒,打擊你的熱情,甚至降低你的工作能力。認識一家公司的HR,她分享了手下兩位實習生倩倩和文靜的情況。兩人的實力不相上下,倩倩的履歷和能力更強一些,也善于提供自己的觀點,卻有個陋習,就是總愛抱怨。入職沒幾天,對于分配的不太重要的任務就總是推脫逃避,要么交給文靜去做,揚言自己還有更重要的工作做;參與小組討論,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還會在背后抱怨不公平,甚至給別人使絆子。而文靜卻是個穩扎穩打的姑娘,她清楚自己新入職還有很多不足,平時主動積極的承攬各項工作;自己的意見不夠成熟,也會認真聆聽別人的建議,積極的去做調整。她卻笑笑說,我多學一點,就能早點上手,這些工作都是以后的積累。一次臨時的項目策劃,客戶急著要,但當時其他同事都有工作要忙,本來是交給倩倩去跟進,但因為臨近下班節點,倩倩抱怨客戶找事,直接拒絕說自己晚上有事做不了。所以項目交到了文靜的手上,意料之中,文靜欣然接受,并且很快的調整狀態,整理資料,熬了一個通宵,把策劃做出來。最終的策劃客戶非常滿意,也感謝文靜加急完成的態度,達成長期合作。三毛說:“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情感的宣泄,也無不可,但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經常抱怨的人,目光短淺,總是計較細枝末節,不僅自己生氣,還會影響到身邊人的情緒;不抱怨的人,懂得舍小取大,從不拘泥于小節,見識長遠,讓人相處舒適。當你學會了不抱怨,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的時候,你才會真正理解生活。與其開口閉口都是抱怨,不如坦然接受,并努力去改變。總說人生很難,其實多是苦于糾纏,糾纏與他人之間的瑣事,讓自己郁郁寡歡。其實遇到爛人爛事,不糾纏,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曾看到過一則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故事。
有一次季羨林和臧克家一起,在一家小飯館吃飯。
坐在他們鄰桌的,是一位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
吃飯的途中,媽媽去了洗手間,孩子就趁機滿飯館追逐打鬧,一不小心打翻了在桌子上的花生米,自己也不小心絆了一跤,摔倒在地,哇哇大哭。不料,小孩的媽媽從洗手間出來,誤以為季羨林弄哭了自家孩子,不分青紅皂白的罵道:“一個大人干嗎欺負小孩,要是我兒子受傷了,我跟你沒完。” 季羨林沒有反駁,聽著小孩媽媽在一邊叫罵,安靜的回到了位置。“是你家孩子自己摔倒了,這位先生好心幫你扶起他,你不分青紅皂白地就開口罵人,你真沒良心!” 事后,臧克家問季羨林:“你明明被人誤解了,她那樣罵你,你為什么不還嘴?”季羨林笑著說:“和一個罵你的人還嘴,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爭辯,這是一個不好的開始。”
是啊,若是季羨林非要糾纏于這件爛事,和那位母親爭出個輸贏,又有什么意義呢?
無非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又損耗的自己的精力。人生該是一場幸福的體驗,只有擺脫無謂的糾纏,才能獲得安穩幸福的生活。拿破侖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加偉大。”有一次,陸軍部長斯坦頓被一位少將侮辱,非常生氣,于是想要報復回去。林肯看到斯坦頓的氣憤,建議他寫一封內容犀利的信回懟少將。斯坦頓覺得甚好,于是氣憤填膺的整理措辭,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拿給林肯看。林肯看了高聲叫好:“對了,對了,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斯坦頓心情舒暢許多,于是把信件疊好裝進信封,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干什么?”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么就請你把它燒掉,如果你的氣還沒消,再寫第二封信吧。” 聽了林肯的話,斯坦頓頓悟,并向林肯敬了個軍禮,表達了深深地謝意后離開了。生活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其余90%都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千萬不要深陷情緒的漩渦,因一時沖動,給自己帶來不可挽回的遺憾。只有保持情緒穩定,才能贏得更多尊重,獲得更多機會,一個人情緒穩定的背后,是實力,也是格局。 著名作家余秋雨說過:“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妝飾上沉陷。”
所以人生若想成大器,必先有格局。把目光放長,不怨天尤人,不與爛人爛事糾纏,不被情緒所控制,爭取做情緒的主人,才能不掉入一時之利的陷阱,錯過遠方的風景。
點個“在看”,余生愿你做一個有大格局的人,能在職場上游刃有余,也能在生活里得心應手,更能在瑣碎雜事面前泰然處之,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作者:一本叔,本文系一星期一本書原創,轉載請標注來源:一星期一本書(ID:yer808)。一星期一本書,再忙也不忘記充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