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1)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2),后曰太沖(3),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4),結于命門(5),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6),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7),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8),命曰一陽。 【注釋】 (1)三陰三陽之離合:離,分離,離開。合,合并,結合。三陰三陽之離合,指人體有三陰經、三陽經,分開可為六經,合之即為表里。 (2)廣明:陽氣盛大之意。 (3)太沖:屬陰的部位,陰氣集聚之意。 (4)根起于至陰:根,指經脈的下端。至陰,穴名,在足小趾外側端爪甲角處,為足太陽經最下端的穴位。 (5)結于命門:結,指經脈的上端。命門,指目。 (6)厲兌:穴名,在足大趾側次趾之端,為陽明經最下端的穴位。 (7)竅陰:穴名,在足第四趾外側端,為足少陽經最下端的穴位。 (8)搏而勿浮:指三經之脈搏手有力,但不過浮。 【白話詳解】 黃帝說:我愿意聽你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岐伯說: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后方名叫太沖,行于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側的是至陰穴,其上端結于目,故稱為陰中之陽。身半以上屬陽,名叫廣明,廣明之下的經脈,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于足大趾側次趾之端的厲兌穴,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經脈之表,叫做少陽,少陽經下端起于竅陰穴,稱為陰中之少陽。所以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看,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里為合,少陽主表里之間為樞。這三經相互為用,而不能背離,其脈象如果表現為搏指有力而不過浮,說明三陽經氣統一協調,這樣,合起來稱為一陽。 【按語】 本節主要講三陰三陽離合中三陽的離合情況。分而論之則為離,其作用又應相互協調,故并而論之則為合。人體有三陰經、三陽經,分開可為六經,合之即為表里,這就是三陰三陽離合的含義。自然界的方位,以南為陽,以北為陰,人應之,面南而立則前為陽,故稱廣明;上為陽,下為陰,以人論之,身半以上為陽,故稱廣明。此節中的命門指目而言,目為命門的原因是,首先眼睛是臟腑精氣匯集之處,是生命現象集中體現的部位,是觀察生命現象的門戶;其次,神是生命的主宰,得神者生,失神者死,眼睛是“神”的窗戶,可判斷人之死生;再次,眼睛是太陽膀胱經之“結”或“標”,而與之相表里的少陰腎經是太陽經氣之根,腎的陽氣通過太陽經上行入腦,聚結于目,故眼睛能反映生命力的強弱。“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類經卷九第二十九》注:“太陽為開,謂陽氣發于外,為三陽之表也。陽明為合,謂陽氣蓄于內,為三陽之里也。少陽為樞,謂陽氣在表里之間,可出可入,如樞機也。”三陽經的脈象雖各有不同,但陽脈多浮,而浮之太過則為病脈,若雖搏手有力而不至過浮,是三陽協調,合而為一的征兆,所以稱為一陽。 【原文】 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1),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2),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3),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4),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5),積傳為一周(6),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注釋】 (1)其沖在下:沖脈在脾之下,故言其沖在下。 (2)隱白:穴名,在足大趾內側端爪甲角,為足太陰經最下端的穴位。 (3)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趾宛宛中,為足少陰經最下端的穴位。 (4)大敦:穴名,在足大趾外側端爪甲角部位,為足厥陰經最下端的穴位。 (5)陰陽(zhōng):形容陰陽之氣運行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