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陰陽的三分法 在易經中,陰陽一分為三:太陽是陽氣多,少陽是陽氣少,而陽氣的多少是從陽明來劃分的.陽明是陽氣極盛,太陽是陽多的階段,多到陽氣極盛的陽明階段之后,就是進入陽氣減少的少陽階段了.太陰是陰氣少,厥陰是陰氣盡,陰盡則陽生,所以陰方式以陽氣極衰的厥陰階段來劃界的.《素問 至真要大論》說:“陽明者,兩陽合明也;厥陰者,兩陰交盡也?!?/p> 在《素問。離合論第六》中寫道: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之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廣明,后方名叫太沖。行于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太陽經的下端起于足小指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于晴明穴,因太陽為少陽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屬陽,稱為廣明;廣明之下稱為太陰;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陽明經的下端起于足大指側次指之端的厲兌穴,因為陽明是太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為里,少陽為表,故厥陰經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于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里為闔,少陽介于表里之間為樞。但是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系著的,所以合起來成為一陽。) 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在外面的為陽,在內的為陰,所以在里的經脈稱為陰經。行于少陰經前面的稱為太陰,太陰經的根起于足大指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稱為少陰。少陰經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陰經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于最里,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 ,三陰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三陰之里為闔,少陰位于太、厥表里之間為樞。但是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系著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 |
|
來自: 昵稱6845970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