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城市 寂寞又狼狽 路邊的座位 它空著在等誰 我拉住時間 它卻不理會 有沒有別人 跟我一樣很想被安慰 ——孫燕姿《同類》 朋友再多,卻也無法讓我體驗親密。 如果你看過我的微博,朋友圈,Facebook, 會發現似乎我從來都不缺陪伴,有很多朋友。 雖然這也并不假,想K歌的時候隨時可以湊出一個包間,也有人愿意在情緒泛濫的深夜陪我聊天。可我卻時常會感到孤獨,明明城市熙熙攘攘,可我卻覺得這世界獨我一人。 認識一個人很簡單,走近一個人需要一點時間,但建立一段穩定又親密的關系卻很難。在不同的場合接觸到新的圈子,大家吃吃喝喝聊聊天,互相加了微信,但往往大部分也止于列表好友。又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總會碰面的人,也只是因為生活工作學習安排的原因止于被動的接觸,從未走向下一個階段。 跟同學小南聊到這種感受的時候,她表示終于找到了同類。 小南在小學的時候搬過幾次家,在那個社交網絡還不發達的時候,每次搬家都意味著一些友誼的結束,和在全新的環境中重新建立友誼的壓力。她一直都不算孤單,但是覺得自己從來沒有擁有過一段足夠開放自己的真正的友誼。她沒辦法在朋友面前展現真正的自己,不愿在受傷難過的時候尋求他們的幫助,更不想把自己最無助,狼狽的時刻讓他們看到。跟家人談論起他們的時候也會不自覺的帶有批判的眼光,客觀的態度。久而久之,習慣了一切靠自己不依賴任何人。偶爾還是會期待有這樣一個人,一段情誼出現在自己的生命里。并不是沒有就不能生活,只是想為自己的孤獨找一個寄托,像一個放在心底的童話故事。 前兩天她的老毛病又犯了,一個幾個月前旅行新認識的姑娘,如她們約好的,來到她的城市旅行,順便看望她,可本來應該是不錯的一段相處,小南跑到我這來傾訴了好幾次。她們之前在旅途中聊了很多人生,只可惜短暫3天的旅行結束后都要回到自己的城市,不過還好有社交網絡,能夠讓彼此的掛念有一個載體。 按理說見了面之后,應該友誼更加升溫,可是小南受不了了—— “為什么在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之后,總是想讓我也把我的故事告訴她呢?我覺得我們還沒這么好吧,為什么要分享這么私密的事情?而且我也不覺得她能夠真正理解我,我說的都是想讓她知道的東西?!?nbsp; “你們旅行的時候不是聊得挺好嗎?” “我當時根本沒想著以后還有什么更深入的接觸,所以那三天就沒太在意,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了。沒想到她真的來找我了,我現在完全是懵的。唉,真煩,我就不應該約什么以后一起玩什么的,還是一個人比較省事兒?!?nbsp; 人真的能夠忍受孤獨,回避所有的親密關系么?我們常常縮在角落里,認為那樣才是有安全感的方式,可是為什么我們又總是不斷嘗試走出那個角落,接觸令我們恐懼的人際關系呢?這里邊一定有我們壓抑或者忽略的真相,讓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掙扎。 難道我們真的可以不需要親密關系? 不知道大家是否期待“不需要”這個答案,但是人類終究是社會化的動物,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便是對親密關系的需要。所以只要我們沒有進入深山老林修煉,那么我們就無法繞開親密關系這個話題。 演化學原理認為,任何普遍的心理機制之所以以他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為他一直在幫助人類解決過去的生存或繁衍問題。那些尋求與他人親密合作的早期人類,可能比那些不合群的孤獨者更容易繁殖后代和遺傳基因。長此以往,到了一定程度時,與他人交好就具有了遺傳性,歸屬需要就越來越普遍。研究表明,我們需要長久,關愛的親密關系,并且經常與他們愉快交往,從而保持我們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親密關系給我們歸屬感,歸屬需要的滿足決定了我們的幸福感。這個觀點已經沒有任何爭議,幸福感與金錢沒有本質上的關系,唯有親密關系。而當我們的歸屬需求被滿足,我們追求其他人際關系的主動意愿就會降低,所以親密關系不在多而在質量。 擁有高質量的人際關系之后,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享受孤獨”了? 孤獨是歸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產生于我們所期望的伙伴關系與我們當前擁有的人際關系形成的落差。心理學家羅伯特·韋斯提出,孤獨分兩種,第一種是社會隔離,指的是我們不滿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網絡而引起的孤獨。這是生活中蠻常見的類型,經常會用“朋友很少”“不喜歡和陌生人社交”等表達。第二種是情感隔離,指的是我們缺乏深厚的人際關系而引起的孤獨,比如小南就是典型的對深入交往有排斥而導致沒人能理解自己的孤獨。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迫”進入孤獨狀態,當我們主動從令我們滿意的人際關系中抽離出來的時候,我們會用“享受獨處”這樣的字眼,而不是孤獨。就像小南嘴上說著一個人省事兒,但不知已經在心里期待了多少次那個懂自己的人出現了。 既然親密關系對我們如此重要,為什么總是求而不得呢? 我們追求某種東西,不代表我們做好了得到之后的準備,比如承受失去的準備。建立親密關系的困難之處就在于,當我們開始依賴他人的同時,也冒著很大的風險。親密關系肯定可以帶給我們支持和關心,但可能造成傷害,我們真的會害怕。 我們害怕的原因可能跟我們的依戀類型直接相關。每個人的依戀類型不同,而不同的依戀類型會對我們的人際交往產生各異但是同樣重大的影響。依戀類型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行為,是從與他人交往的經驗中習得的。心理學家巴塞洛繆提出成人有四種依戀類型,分別是安全型,癡迷型,恐懼型和疏離型,從名稱的字面意思我們就能夠大概判斷出我們自己的依戀類型。
依戀類型雖然受到與生俱來的氣質類型的影響,但同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我們幼年時與撫育者的交往。大家可以通過回憶或者跟自己小時候的照料者溝通,得到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依戀類型發展的模式,事出有因,這世上并沒有無緣無故的困擾。 由于依戀類型有習得的成分,那么就存在被遺忘的可能性,或者在時間的推移中發生新的改變。所以依戀類型也不斷地受到我們成人后經歷的影響。失敗的人際交往經歷可能讓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相反,成功的人際交往經歷也可能讓恐懼型不再戒備。 我們會發現安全型和疏離型似乎并不會出現太多困擾,而癡迷型和恐懼型會因為親密關系對象類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困擾。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調整自己的依戀類型,但壞消息是,我們很難改變別人的依戀類型。 比如安慰記后臺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留言,“自己交往的對象是疏離型該怎么辦”?挺棘手的,因為疏離型的人自己并不需要依賴別人或被人依賴,他們的愛通過非依賴的方式呈現,如果不能接受,可能就需要考慮是否合適的問題了,試圖改變對方成為安全型或者癡迷型都著實有些強人所難了。 那你可能會問,好吧,那我不改變別人了,如果我自己總是被動地陷入孤獨,而且有很強的動力想要改變,實現期待的親密關系的狀態,該怎么做呢? 心理武器 #1 接受暫時的孤獨 把自己的孤獨判斷為暫時的或者可能改變的困難,才能樂觀地期待事物好轉,而孤獨感可以改變,也確是事實。如果你現在處于孤獨感強烈的階段,一定要提升你對人際交往所持態度的意識,可以嘗試詢問自己如下問題—— 你是否還對建立親密關系保持信心? 你開始懷疑美好感情的真實存在? 你是否認為人們都是自私,淺薄和功利的? 你愿不愿意再給其他人走近你的機會? ……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消極的,那么無論你嘗試交往再多的人,都只是提供了你的想法都是正確的證據,因為我們怎么想的會影響別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所以在沒有接受孤獨是暫時的這種狀態之前,不要貿然嘗試新的社交關系的建立。 #2 增加目的性弱的真實互動 現代科技讓我們把時間更多的用在私人化的娛樂上,比如網絡游戲,或者虛擬的交往上,比如網聊,大幅度減少了與他人的直接交往。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之所以很多朋友都是沉淀于學生時期,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友誼大多基于陪伴,一起上課、上廁所、打球、上自習,幾乎天天在一起。我們似乎并沒有使用什么社交技能,就莫名其妙和Ta成為了分不開的好朋友。 所以我們現在要創造這種真實的互動,但一定要避免過強的目的性,比如這次邀約就是想拿下對方,收入自己密友的list上,那多半都是充滿壓力而以失敗結束的。我們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對Ta的好奇和了解的期待,這種程度的關注就足夠讓一個人對你產生好感了,而且這個過程是自然自發進行的,不會讓彼此覺得突然或者冒失,反而更容易發展出信任的關系。 當我們能夠暫時接受孤獨的時候,就可以多來嘗試一下第二個步驟,會慢慢建立起對美好關系的希望感。 #3 警惕自己的占有和批判 完美無缺的關系是不存在的,再親密的關系也少不了磕磕碰碰。如果我們通過前兩個步驟幸運地結識了志同道合,可以繼續發展的關系,我們也要始終保持對對方的尊敬和欣賞,而不是評判的態度。不要給自己挖坑,要求對方的行為和你期待中的毫無偏差,沒有人能夠做到。試著從包容和理解中獲得愉悅感,而不是占有和批判。當然,如果你覺得你對一段關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對方卻沒有回以同樣的理解或熱情,那就別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讓這段關系順其自然的發展吧。 如果他注定沒有辦法和你成為知己,那就接受他只是你普通朋友中的一個。 下次,當你在熱鬧派對的某個角落,又或是安靜的夜里感受到孤獨時,告訴自己,這不可怕,你不是一個人。 因為沒有人對人際關系的期待永遠是被滿足的,孤獨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些。如果它于你而言只是一杯不小心點錯的美式咖啡,并沒有影響到你整體的情緒和生活,那就允許自己品嘗一下這難得的苦澀,它會在日后的日子里回甘。 如果 身邊圍繞好友眾多,無一人知心 如果 喜歡Ta卻無法深入親近 如果 表面上享受孤獨,其實無比渴望親密關系 一定記得嘗試今天的心理武器 如果使用后對你有哪怕一點點的幫助 歡迎寫信跟我們分享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