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掰)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有些病家生病以后,沒有經過積極的,疾病就會逐漸深入,由體表的層次逐漸到達半表半里層次,然后再到達體內層次,身體比較的電話,也可以沒有經過半表半里而直接到達體內。 本條所說的就是由表而到達了半表半里層次。 太陽傷寒得病五六天了,或者太陽中風得病五六天了,沒有經過治療,而這人的體質又稍微弱一些,所以疾病就沒有停留在體表,而是逐漸深入,從而表現出了“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這樣就可以判斷是半表半里的少陽疾病,因此就采用小柴胡湯治療。 表證為太陽病的話,那是發熱、怕冷同時存在,并且以怕冷為判斷依據,“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里證是陽明病的話,只發熱不怕冷,有幾種非常特殊的情況才有怕冷,到了陽明病我們再具體說明,陽明病最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只發熱不怕冷。半表半里是處在表、里之間的,身體正氣充足一些,就會將正邪交爭的部位外推到體表,這時病家就表現出了怕冷;如果正氣弱一些,邪氣就會深入,也就是在體內進行正邪交爭,那就表現出了發熱。因為正邪交爭的病位會有波動,所以半表半里之少陽病就是一會兒怕冷一會兒發熱,寒與熱是交替出現的,熱來了寒就走了,寒來了熱就走了,也就是“往來寒熱”。 皮膚、肌肉、骨骼屬于體表,胃腸等消化道等體內,胸部以及兩側脅下是屬于半表半里的,正邪在半表半里進行斗爭,所以胸、脅就脹滿甚至疼痛,也就是以脹滿為痛苦,所以說“胸脅苦滿”,“苦”是痛苦的意思。 半表半里郁滯,身體氣機不能疏通,表現在情緒上就是低落、不高興,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身心不二”——身體跟心理、情緒是相互影響、不能分割的。“嘿嘿”是通假字,應該是“默默”,也就是神情淡漠的意思。如果郁滯的重一些,就會氣郁化火,火熱上擾,病家那就“心煩”了。 半表半里不得疏通,可以向內壓迫,影響消化道的功能,也就是“不欲飲食”,如果壓迫的嚴重,消化道就會想要自行疏通,“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啊,胃氣想要沖破郁滯的話,就會上逆,所以“喜嘔”——通過干嘔來疏通郁滯,干嘔以后郁滯就會緩解,所以病家才會“喜”。 出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我們就可以判斷為半表半里的少陽病,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一方面用柴胡、黃芩直接疏通少陽郁滯,同時用半夏、黨參、甘草、生姜、大棗來補助、調整里氣,因為疾病由表深入到半表半里就是因為身體不足,也就是下一條我們要一起學習的“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因為不足,所以才選擇這些補益的藥物。 剛才分享的這幾個癥狀,只要是少陽病就基本都會出現,我們稱之為柴胡四癥,條文后面的“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這是或然癥,出現的概率就比較低了。 少陽郁滯化火,只上擾沒有下迫,所以胸中煩但是不嘔; 化火傷津,津虛則口渴; 少陽郁滯,氣機不通,影響到胃腸道,胃腸道也不通暢,那就不通則痛,就會“腹中痛”,也就是97條說的“邪高痛下”; 郁滯輕的話,還只是“苦滿”,郁滯重就成了“脅下痞硬”; 原本體內有水飲,少陽沒有郁滯的時候,正氣還能壓制是水濕,少陽郁滯了,正氣有不足,那么水濕就表現出來了,所以“心下悸、小便不利”; 少陽郁滯化火,火熱沒有在體內消耗津液,而是外散,就“不渴、身有微熱”; 火熱上饒,影響肺臟功能,就會“咳”。 上面種種或然癥,都是少陽郁滯導致的,把少陽的本病治療好了,這些或然癥也就不治自愈了。所以胡老對于處方后面針對或然癥的藥物加減都持否認的態度,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治病就是治本,找到疾病的關鍵點也就是病機最重要,治療是治療病機,而不是這些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地方。 小柴胡湯的常用劑量:柴胡18克(或24克),黃芩9克,清半夏9克,黨參9克,炙甘草9克,生姜2片(切),大棗4枚(掰),十二碗水泡40分鐘,上火煎至六碗,去渣,再煎至三碗,分三次溫服。這種煎服法稱為去滓再煎,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都如此,古人講“去滓再煎,取其和合之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