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姨奶茶、為民點心店、甡陽南貨店、提籃綢布商店……這些提籃橋居民熟悉的店會去哪兒? 隨著虹口北外灘區域最后一塊成片二級舊里高比例生效,居民告別舊居迎接新生活,可是周邊的人氣小店、傳統老店何去何從? 提到北外灘,不得不說提籃橋,這里的居民常常會脫口而出,阿拉住在提籃橋,買東西去甡陽南貨店,做衣裳到提籃綢布商店,剪頭發去永好,汰浴到東余杭路浴室,吃鍋貼到為民,喝奶茶肯定是卞阿姨…… 這里要說一說北外灘的來歷,2018年上海市政府已批復同意撤銷虹口區提籃橋街道和調整四川北路街道管轄范圍,建立北外灘街道,進一步提升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功能。說白了,北外灘轄區包含了提籃橋地區。
提起卞阿姨奶茶,住在提籃橋或工作在提籃橋的人幾乎無人不曉,她不需要“網紅”潤色,最具標識度的就是一張笑臉。 一個月前,北外灘昆明路以南項目結束一輪征詢時,卞阿姨嘴上說著動遷,臉上還比較輕松,但這幾天笑容少了,一個“煩”字掛在嘴上。
“家里要拆,這里也要關,的確心里很煩”。店面看了幾家都不滿意,租金貴是其一,選的地方要適合她,也要適合顧客。 因為不少上班族開著車來買奶茶,卞阿姨要考慮方便他們臨時停車。
1991年,卞阿姨從企業下崗,當時霍山路上一排馬路集市,她想到了擺攤謀生。第一次出攤怕難為情,母親幫她起步,她把那時的經營稱為“打游擊”,和城管躲貓貓,一天桌子要搬幾回。 遇上下雨,為了喝到綠豆湯,幾個上學的小朋友會找到她家去,“下午茶情結”從那時就種下了。有時,她的小攤擺在桃源里弄堂口的廁所邊,孩子們也喊過她“廁所阿姨”。 現在,當年的孩子領著自己的孩子來買奶茶,一瞬間就能喚起童年的記憶。卞阿姨說:“有辰光老遠就喊我,從小看大總覺得還是小囡,我還瞎操心要幫伊介紹朋友”。
奶茶攤從90年代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上百個品種;血糯米圓子桂花羮由起先的1元一杯漲到現在6元一杯,客人說真心不貴。 30年前,一天的毛利差不多100元,全家人的吃用開銷沒問題。經過10多年的“游擊”生涯,卞阿姨有了自己的門面,3年前搬到這里。 卞阿姨不是沒想過買房,可有點錢了房價就上去了,否則現在也不會這么煩。 “現在煩得要生病,將來待在家里要生病”,卞阿姨說,有事情做,一天下來也不累,這么多年已經養成習慣了。
排隊的人群里喊了一句,“卞阿姨,搬到哪里去要貼出來的……”“阿姨,儂要加油!”“阿姨身體要保重,先休息好再做”。 聽到這些話,卞阿姨說這比什么都治愈,不少客人說:“阿姨儂搬脫,租金成本高了,阿拉會得支持儂哦,漲點價阿拉也會來的,漲點價應該的”,卞阿姨總說自己是幸運的,容易滿足。 她輕聲自語:等這里停下來,還是想在提籃橋附近,好好叫去尋一間。
視頻里卞阿姨說的“她比我難找”,她就是與其一馬路之隔、惠民路上的“為民點心店”老板池蘭英。有網友留言,“帶著奶茶吃鍋貼,絕對是吃貨標配”。
1992年剛開時,池蘭英的鍋貼賣0.45元/兩,一兩4個,現在賣6元/兩,薄皮脆底。雖然只有一口鍋,但池阿姨動作麻利,一旁三四個店員幫著包鍋貼,5分多鐘就能出一鍋。一鍋近百只鍋貼,約兩斤多,經不起顧客半斤、一斤的購買,一般從排隊到吃上要等半小時。 池阿姨只做早市和午市,不做晚市有她的考慮,“上午油煙,下午再油煙,居民會有意見的”。
點心店不大,敞開式制作,鍋貼盛到搪瓷碗里,牛肉湯用的還是老式的藍邊碗。店內可坐上5、6個人,用餐高峰店外用方凳和小矮凳搭起的臨時餐位,仍一座難求。
這些天,池蘭英也在為找門面而煩惱。她說:“要開的話還在附近,6元一兩鍋貼肯定不來塞,只能漲價了”。 舟山路唐山路口的“甡陽南貨店”是過去附近居民逢年過節常去的地方,2020年底東余杭路(一期)生效后,這家南貨店也隨之關門。
虹口城管王唯小時候就住在此地,他回憶,這家8開間門面的南貨店新中國成立前就有了,公私合營后歸到了葉大昌集團旗下,可以說是提籃橋地區最大的南貨店,一年四季顧客盈門。 南貨店的營業員是要考級的,了解商品號、會珠算、能包扎(香檳、奶油圓蛋糕,蜜餞三角包),知曉商品的等級、特性,還要像“萬寶全書”一樣回答顧客提出的各種問題。 火腿是這家店的“大宗”商品,以整只為單位售賣,每年9月以后到來年3月是火腿的熱銷期,因為橫跨了國慶、元旦,以及最有消費能力的春節,是走親訪友送禮的佳品。 記得20世紀80年代,金華火腿12.5元/斤,大一點的180元一只,小的150元,再大的200元出頭,拎著整只火腿走親戚特有面兒。 到了90年代后,票證逐步取消,為了搞活市場,南貨店可以買到議價的商品。
甡陽南貨店也是提籃橋第一家有冷飲柜的南貨店,從外面可以看得到風機在轉,管道上積著冰,柜子里有簡磚、棒冰、雪糕,正廣和汽水,引領過新時尚。 散裝食品也是該店的特色,比如甘草橄欖、老陳皮、柿餅、紅蓮等,平時生活需要的,甡陽南貨店應有盡有。 直到去年,甡陽南貨店仍完好地保持傳統經營的特色,光顧這里的中老年顧客占比較高,電子支付與現金支付比例為4:6,但客流逐年下降。
這些店承載著幾代人的美好記憶,曾經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伴隨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而興盛,也必然會在時代大潮中淘汰或新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