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游覽了解州關帝廟的結義園,然后進入端門→雉門→午門……
午門為關帝廟第三道門,也是最后一道門,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8年)被毀,民國九年重建,現在所見的午門是清末火災后,民國九年(1920)重建,梁架結構合理巧妙,部分手法有古代遺風。是廟內最晚建筑。
午門
帝宮之南門,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被火焚毀后重建,將兩側門神周倉、廖化的塑像改為畫像,壁畫為五十年代重新彩畫。
午門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廡殿頂,七架梁。它是文武群臣待朝、獻捷、侯旨和布詔的場所。前設垂帶踏跺,中間置龍云御路,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筑。臺基上有欄桿欄板,欄板上雕有花卉、盤龍、人物、獅麟等圖案,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望柱頭亦有石雕,為獅子與猴子相間隔。
(博主注:民國十一年,即為1922年; 菊月,即為九月)
碑記、壁畫;
午門兩旁頗有“精忠貫日”門和“大義參天”門;
穿過午門是一座氣勢不凡的牌樓,“山海鐘靈”坊,此坊建在基臺之上,四柱三樓,檐下斗拱密布,出跳多層。
中軸線上布列著的第一道木牌坊“山海鐘靈”木坊。 明代,此坊額名“如在其上”,后毀于火,現存建筑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建
之物。
此坊四柱三間三樓,廡殿式琉璃瓦頂。二中柱間有木雕龍頭張口銜通間雀替,雀替上的浮雕花卉華麗繁復。正面橫批額題“山海鐘靈”,背面鐫刻“如在其上”,盛贊關帝之巍巍圣德。
御書樓原名“八卦樓”,位于關帝祖廟中軸線中心,現存建筑為康乾時期遺物。
御書樓
原名“八卦樓”,面闊三進深皆五間。前檐出廡殿頂抱廈一間,后檐出卷棚頂抱廈三間,樓身四周回廊。二層為木質樓板,中空呈八邊形,八卦之名因此而來。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為紀念康熙御書“義炳乾坤”匾額,而改名“御書樓”。
樓前回廊上的碑記,可以看到“清嘉慶十四年”字樣;
御書樓底層,每面寬五間,四周設有游廊,實際樓身每面為三間。明間前后均出抱廈,通透暢通。前抱廈一間,為龜須座式單檐廡殿頂。后抱廈三間,為單檐卷棚歇山頂。此種前小后大抱廈,在古建中實屬罕見。
步入樓內,抬頭望去,穿過樓板中央的八角井口,便可看到其頂部的八角藻井,是為御書樓原名“八卦樓”的由來,斗拱逐層內收向上,井底透雕二龍戲珠,盤曲蠕動,生動自然;
同樣,御書樓內懸掛多方匾額,“協天佑人”匾;
北門內側上懸“文武神圣”橫匾一塊,為道光十九年(1839)介休商鋪聚錦良敬送,邊飾金色龍紋,內心漆成黑色,匾文金光炫目,字體運筆有力,甚是奔放自如。
御書樓牌樓式前門和后檐抱廈的額坊與斗拱上的木雕,樣式精巧多樣,且和戧獸一樣,均為關帝廟所特有;
“忠嚴恭天”匾;
穿過午門,經“山海鐘靈”坊、御書樓,眼前看到的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筑崇寧殿。
左右各有一組鐵雕____人物與獅子為一組。看人物的造型,先期應該手持機械,而今空留握的姿勢;
這曰:焚爐;
焚爐
寺廟舉行祭祀活動時焚燒表帛、直呼“三牲”等祭品的用具。多為鐵質或銀質。少許為石質。此爐鑄造于清嘉慶三年(公元1524年),總高高8.95米,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兩層十角攢尖頂,像一座塔式樓閣。下部基座甚高,束腰兩層。最下為龜腳獸面。爐之整體構思精細,鑄造精巧,莊重威嚴,為傳世佳作。
另一側的一組鐵雕和焚爐;
焚爐的外側為“鐘亭”和“碑亭”。
鐘亭和碑亭位于關帝祖廟崇寧殿東西兩側,是清代增設的兩座亭式建筑。鐘亭在崇寧殿前西隅,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構,亭內的鐵鐘系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鑄造;碑亭位于崇寧殿前東隅,內立果親王雍正十二年(1734年)敬留詩碑,兩亭位置相對,規模、形制相近。
鐘亭、碑亭
清代增設的兩座亭式建筑,平面六角形,為重檐六角攢尖頂,鐘亭位于崇寧殿前西隅,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構,內懸鐵鐘系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鑄造。碑亭位于崇寧殿前東隅,內立詩碑為和碩果親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敬留。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
月臺前的龍形碑記,龍形往往用于“圣旨”。
月臺寬敞,欄桿石柱52根,石柱上是形態各異的小獅子;
月臺寬敞,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

崇寧殿
時間年代不詳,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周有望柱六十九根,精美石欄板六十二塊,蟠龍石柱二十六根。殿內供奉關羽頭戴冕旒,身著帝裝的寶像,并配有左右侍臣。大殿內外懸掛清代幾位皇帝所題牌匾。
大殿前圍起的似“鼎”一樣的物件;
殿前一條石碣,傳說是關公磨刀的石臺,石臺痕跡傳說農歷五月十三日關公顯圣在此磨刀時試刀留下的刀痕。
崇寧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關帝廟所有建筑的屋頂都布滿形式多樣的琉璃飾件,是山西境內琉璃制品較大集中地之一。山西是中國琉璃藝術的發源地,北魏西京(今大同)的宮殿是歷史上最先使用琉璃構件的建筑物。
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
門楣上懸咸豐帝御書“萬世人極”匾;
還有多幅珍貴的牌匾;
大殿回廊與月臺一樣,用望柱和石欄板圍起,殿門前還有關老爺留下的大腳印,據說有五十幾碼。
環殿周回廊置雕龍石柱26根,蟠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
正面八根柱為雙龍遨游飛翔,其余三面18根石柱為單龍深浮雕,其上有龍抓小豬、小魚、小龜等圖案,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
關羽青龍偃月刀(300斤);
殿外有多塊石碑,依稀可見“康熙伍拾陸年柒月”、“康熙五十八年歲次己亥三月”……
“乾隆四十二年”、“乾隆二十五年歲次”……
“福庇無疆”匾;
“福國佑民”匾;

神圣忠勇;
碑記;
穿過崇寧殿,見一門,門楣上書“永荷神庥”;
門旁的鐵雕神獸、護將;
穿過“永荷神庥”,又見一木制牌坊“氣肅千秋”坊。
“氣肅千秋”坊肇建于明萬歷初年(1573 )
,清嘉慶二十年(1815)地震損壞,同治六年至九年(1867一1870)重建。“氣肅干秋”木坊為前后兩組建筑的界坊。坊前花木錦繡,視野開闊;坊后古柏疊翠,樓閣聳立,此坊恰似如畫美景之屏障,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
“氣肅干秋”木坊南北向分布,平面三開間,四柱三樓房殿頂。此坊立柱瘦高,形體秀美。額初之迎風板與雀替間透雕著各種花卉、禽鳥、夔龍、龍形吞口,迎風板上彩繪“溫酒斬華雄”、“臥牛山收周倉”、“過頭關斬秦琪”等《
三國演義》 故事。主樓橫匾上線刻“氣肅干秋”四字,贊揚關公的氣節千古長存。
“氣肅千秋”坊上的“氣肅千秋”是慈禧太后親筆題寫的,建筑也是“龍在下,鳳在上”,清同治九年重修春秋樓和牌坊的時候,正值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她下令將這座牌坊修成“鳳在上,龍在下”的格局,以表明自己比真龍天子皇帝還高貴。這種格局的建筑除了北京的少數建筑之外是很難見到的。
牌坊兩面均書“氣肅千秋”;
走過“氣肅千秋”牌坊,兩邊是“刀樓”和“印樓”;
刀樓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年)建,三檐兩層,十字歇山頂,內置關羽所用“青龍偃月刀”。
刀樓的“八卦”頂;
青龍偃月刀;
印樓;
印樓
始創年代不詳,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修,三檐兩層,十字歇山頂,與刀樓對稱,內置“漢壽亭侯印”。
刀樓、印樓,位于春秋樓前東西兩側,東為印樓,西為刀樓,形制相同。其中面闊進深皆三間,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
春秋樓前的碑記;
春秋樓,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創建于明萬歷元年至十八年(公元1573-1590年),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
春秋樓位于關帝祖廟中軸線最后端,是關帝的寢宮。該樓又名麟經閣,因關公夜讀春秋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祥,復建于明萬歷年間。面闊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筑。一樓神龕供奉關公戎裝像,二樓神龕供奉關公夜讀《春秋》真身像,暖閣內壁板刻《春秋》全文,頂部懸垂三眼“藻井”,環樓四周挑承“懸梁吊柱”,皆為古建藝術珍品。
據廟內碑文,春秋樓始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火焚后重建,嘉 慶二十年(1815
)地震,春秋樓摧毀尤甚。道光四年(1824
)僅作支撐加固。其后限于財力,至同治九年(1870)方才維修告竣。民國年間又有小修。現存春秋樓,是同治九年(1870)重修后的遺構。
春秋樓平面為長方形,樓身采用了每間列柱的古代做法。一層四周環設游廊,廊內老檐柱一列,除了前沿裝配隔扇外,其余三面均筑有磚砌墻壁。與中國傳統木構建筑中的墻體為裝修不同,春秋樓的墻體因樓層較高、立柱偏細而略負承重之責。
殿內有匾“護世真君”;
慈禧太后題“威靈震疊”匾額,堪稱珍寶。
琉璃瓦頂,精湛的雕塑;
千年古樹;
1.5億年前的“硅化木”;
硅化木簡介
硅化木又稱“石樹”,約在1.5億年前,樹木在高壓、低溫、缺氧的地質環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铇和溶液中,樹中的碳元素被二氧化硅取代,其外部形態與內部結構保留了樹木的結構紋理。……
解州關帝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解州關帝祖廟、常平關帝家廟、常平關帝祖陵”三關文物旅游景區。走馬觀花式地看了只是其中一部分。
集結時間到了,只得作罷。出關公廟時抬頭一看,從“司福掌財”下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