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聊唐朝:成德內亂!藩鎮重新回歸到割據分立的狀態
前因:王承宗執掌成德藩鎮 801年,王承宗執掌成德大權,為成德內亂埋下了隱患。 ▲王承宗 后果:王庭湊去世 834年,王庭湊因病去世,軍中擁立其子王元逵為留后,重新聽命于唐廷。 ▲王庭湊 過程始末 一、王庭湊是原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麾下大將 821年,唐朝廷任命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轉任成德節度使,引發成德軍民不滿,田弘正到任后肆意妄為,成德軍將王庭湊發動叛亂。 王庭湊的叛亂早就埋下了伏筆。王庭湊是原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麾下大將,王承宗執掌成德大權時,處處與中央作對,朝廷多次討伐,均無功而返,王庭湊就是其得力幫手。 ▲藩鎮地區劃分 二、王承宗病死 到了唐憲宗元和年間,朝廷成功討伐成德附近藩鎮,成德失去外援,王承宗便派人將兩個兒子到朝中作人質,表示自己誠心歸附唐廷。 不久之后,王承宗病死,由于兩個兒子在長安做人質,成德節度使的人選就很難找。緊要關頭,王承宗的祖母馮夫人下令,指示由王承宗的弟弟、觀察支使王承元即任。 王承元最初拒絕接受,但成德將士堅決擁護,王承元見推辭不過,便提出了接掌節度使的唯一條件,即要成德部將效忠朝廷。 但唐廷為加強對地方節度使的控制,隨后改調王承元擔任義成節度使,調派魏博節度使田弘正任成德節度使,這引發了成德軍民對朝廷的不滿。 安史之亂后,成德節度使人選素來由當地軍將擁立,朝廷無法染指。唐廷將王承元調離成德的消息傳出,成德諸將紛紛勸阻王承元不要去就任,但王承元一心歸順朝廷、固執己見,眾人見王承元不聽勸諫,甚至號啕痛哭,希望王承元能夠留下。 ▲成德節度使管轄范圍 三、成德內亂 成德軍將除了不愿自己擁立的王承元離開,還因為對新任節度使人選不滿。即將到成德上任的田弘正,在魏博任節度使時多次與成德交戰,屠殺成德兵眾甚多,成德將士頗有怨恨。 朝廷命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前,長安朝廷的官員也曾多次上書表示反對,說田弘正到任后,必然會激起成德不滿??苫实厶颇伦谙鞣那校瑘猿旨阂?,任命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 田弘正到任后,生活作風十分奢侈,他的兄弟子侄在長安和洛陽競相揮霍浪費,每天要花掉二十萬錢。為此田弘正拼命地搜刮成德財物,運送財貨的去長安和洛陽的車輛絡繹不絕。 成德軍民負擔加重,十分憤慨。恰在此時,唐穆宗下令撥給成德的百萬勞軍錢遲遲不至,成德軍的怒氣越來越大,他們認為是田弘正私吞了皇帝給的賞錢,伺機發動叛亂。 王庭湊在田弘正至成德后,一直心懷不滿,暗中策劃兵變。他經常挑一些田弘正的細小錯誤,公布于眾,以引起將士的不滿情緒。田弘正初到成德后,由于帶有自己的兵馬,王廷湊沒敢輕舉妄動,可不久之后, 戶部侍郎崔俊上書朝廷,說田弘正帶去成德的魏博士兵應該回到魏博,田弘正不得已,只好將兵團遣回魏博。等到魏博兵離去后,王庭湊再無顧忌,著手發動叛亂。 一個深夜,王庭湊在節度使府衙召集士兵嘩變。成德士卒呼喊著沖進田弘正的府衙,將田弘正還有其從魏博帶來的僚佐、將吏和家屬三百多人全部殺死。 ▲成德內亂時在位的皇帝唐穆宗(劇照) 四、王庭湊開始割據成德 叛亂成功后,王庭湊強迫監軍宋惟澄上書朝廷,封他為留后,也就是節度使候選人。王庭湊還暗中派遣殺手,刺死冀州刺史王進岌,派軍占領冀州城池。魏博節度使李愬是朝廷名將,聽聞田弘正遇害,把消息告知忠心于田弘正的魏博將士,準備與成德王庭湊決一死戰。 不巧的是,李愬還未出兵,突然生病,唐廷轉派深州刺史牛元翼討伐成德。牛元翼對朝廷十分忠心,李愬派人把家傳寶劍和玉帶交給他說,我的祖父曾用這把佩劍為國家立過大功,我也用此劍平定蔡州吳元濟?,F在我把它轉授給你,希望你用此劍鏟除王庭湊,安定國家。 ▲李愬劇照 牛元翼把佩劍、玉帶拿到大營,展示給將士,來激勵他們的愛國熱情,將士們皆愿為國而死。但牛元翼未能平定叛亂,和他聯合出兵的是田弘正的兒子,新任魏博節度使田布。 田布出兵不久,就被手下的將領史憲誠叛亂殺死。史憲誠隨后與王庭湊結盟。此時朝廷兵力不足、缺乏良將,牛元翼孤軍奮戰,被王庭湊包圍。情急之下的牛元翼單騎出逃,手下將吏和家屬卻全部為王庭湊所殺。朝庭見牛元翼前線失利,不得已承認王庭湊為成德軍節度使,王庭湊開始割據成德。 ▲唐憲宗李純(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 結論: 成德內亂,標志著唐憲宗時期對藩鎮樹立起來的中央權威重新瓦解,成德內亂引發了一系列河北藩鎮的叛亂,藩鎮重新回歸到割據分立的狀態。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王承元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九》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