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后,河北地區形成藩鎮割據的情況,其中以“河朔三鎮”最為強悍,他們表面上臣服于唐朝朝廷,但實際上拒絕向朝廷繳納賦稅,并且自行任命官員,節度使的職務甚至可以傳給兄弟子侄,唐朝皇帝對于這些情況也無可奈何。可是后來,藩鎮中出現了一位特殊的將領,他主動放棄割據,助唐憲宗實現中興!那么,這位將領到底是誰呢? 一、魏博將領 此人就是出身魏博鎮的田弘正!田弘正原名田興,他的父親名叫田廷玠,是第一任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堂弟。田承嗣原是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將,后來歸順唐朝,被封為魏博節度使、雁門郡王,自此割據一方,魏博與成德、范陽并稱“河朔三鎮”。田興自幼學文習武,“善騎射,勇而有禮”,深受堂伯父田承嗣的器重。 后來,田承嗣的孫子田季安成為魏博節度使,不過田季安這個人生活放縱,“擊鞠從禽,酣嗜欲”,在處理藩鎮事務時非常隨意,“惟務侈靡,不恤軍務,屢行殺罰”。藩鎮官屬多次向田季安進諫,但都沒有得到采納,田季安依然我行我素。而在這個時候,田興已經擔任魏博軍衙內兵馬使,他為人正直,“每從容規諷,軍中甚賴之”。 二、歸附朝廷 由于田興在魏博的聲譽很好,引起了田季安的猜忌,他將田興調到臨清,還想找個借口將其干掉。田興為了自保,假裝患有風疾,還用艾草炙灼全身。田興騙過了田季安,最終保住了性命。812年,田季安病死,他的兒子田懷諫無法鎮住軍隊,結果引發動亂,魏博的軍隊擁戴田興為魏博的節度使。 田興當即表示,“吾欲守天子法,舉六州版籍請吏于朝,茍天子未命,敢有請吾旗節者死,殺人及掠人者死。”唐憲宗看到田興的奏章后非常高興,因為自從安史之亂被平定后,魏博等六州已經有50多年不服從朝廷的管轄。唐憲宗派裴度到魏博傳旨,加封田興為魏博節度使、上柱國、沂國公,賜錢一百五十萬貫,并且“賜名弘正”。 三、助唐中興 田弘正歸附朝廷的舉動,引起了天下藩鎮的震驚,“幽、恒、鄆、蔡有齒寒之懼,屢遣客間說,多方誘阻”,但田弘正不為所動,“奉上之意逾謹”。此時,唐憲宗正在對藩鎮用兵,田弘正積極提供幫助。在征討淮西時,田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進討,屢戰有功”。之后,田弘正又奉命征討成德的王承宗,逼迫他向朝廷獻出兩個州。 818年,田弘正奉命征討李師道,“前后合戰,魏軍大捷”,并在第二年平定了叛亂。819年,已經晉升為宰相的田弘正入朝覲見,“憲宗待之隆異”,田弘正的“兄弟子侄,悉仕于朝,憲宗皆擢居班列,朱紫盈庭,當時榮之”。820年,唐穆宗將田弘正調到成德。由于田弘正的親信軍隊被調走,結果第二年發生兵變,田弘正“家屬將吏三百馀人皆遇害”。 參考資料:1.《舊唐書》;2.《資治通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