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難啃,也必須要啃下來!”在中央電視臺熱播電視劇《大決戰》第27集里,華東野戰軍明確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主要攻擊目標:黃百韜第7兵團。 在淮海戰役爆發之際,國軍在華東地區集結了邱清泉第2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加上幾個綏靖區,總兵力達到了60萬。面對這么多敵人,為什么華東野戰軍偏偏選擇黃百韜第7兵團開刀? 一方面,與黃百韜第7兵團駐扎的位置有關。 1948年,黃百韜第7兵團駐扎在新安鎮(今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新安街道),這里地處徐州東部,離徐州有100多公里路程,相當于孤懸于外的一顆棋子。其余幾個兵團經過收縮后,更接近于徐州。 同時,新安鎮位于江蘇省與山東省的交界處,與山東省郯城縣相鄰。當時,華東野戰軍的總部駐扎在山東省臨沂市,距離新安鎮較近。“近水樓臺先得月”,既然黃百韜第7兵團就在身邊,華東野戰軍制定淮海戰役的作戰計劃時,當然會“優先”考慮黃百韜第7兵團。 另一方面,是因為黃百韜第7兵團是華東地區唯一的雜牌軍。 在國軍內部,派系林立,一直以來就有嫡系軍隊和雜牌軍隊之分。 嫡系軍隊主要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率領。這些軍隊配備最優良的武器裝備(抗戰勝利后率先更換美式槍械),享受最優厚的后勤保障,受過最完善的軍事訓練,戰斗力自然“傲視群雄”,在國軍里面屬于頂尖水平。我們所熟知的五大王牌軍,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嫡系軍隊。 雜牌軍隊就是由地方部隊改編的軍隊,如西北軍系、東北軍系、晉閻系、桂系、粵系、川系、滇系、黔系等。相比較而言,這些軍隊的武器裝備和后勤保障都遠遠不及嫡系軍隊,人員配置也不齊全。他們的作戰武器以國產步槍為主,配備少量的輕機槍和迫擊炮。這樣一來,雜牌軍隊的戰斗力就得不到保障,參差不齊。 在淮海戰役爆發之初的華東地區,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都是嫡系軍隊。 邱清泉是黃埔軍校二期畢業生,還到德國柏林大學和德國陸軍大學深造過,深得信任,堪稱“嫡系中的嫡系”。第2兵團下轄第5軍、第12軍、第70軍、第74軍、第100軍、新編第21旅、獨立騎兵旅共12萬人,第5軍是赫赫有名的五大王牌軍之一。 李彌是黃埔軍校四期畢業生,第13兵團下轄第8軍、第9軍、第39軍,第8軍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就由美軍裝備、訓練的美械部隊。 孫元良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還被保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1期炮兵科深造。第16兵團下轄第41軍、第47軍、第99軍,約有8萬多人。 黃百韜既不是黃埔軍校畢業生,也不是浙江人,而是名副其實的雜牌系。第7兵團下轄25軍、63軍、64軍。這3個軍屬于粵系,武器裝備較弱。倒是在豫東戰役后,25軍和64軍因為作戰勇猛,武器裝備換成了美式槍械,戰斗力得到了一定提升。 在解放戰爭后期,國軍為了適應作戰需要,不斷跨戰區調動部隊。濟南戰役發生時,國軍100軍被劃撥到黃百韜第7兵團。第100軍是嫡系部隊,早已換上美式槍械,看不起第7兵團這支雜牌軍,吵著嚷著要脫離第7兵團。 同時,第25軍下轄的148師經常被黃百韜擺在外圍,產生了被當作“炮灰”的想法,對黃百韜很不滿。因此,第7兵團內部爭斗激烈,黃百韜在指揮時難以如臂使指,勢必影響到戰斗力。 華東野戰軍選擇黃百韜第7兵團開刀,正是選對了對象。 黃百韜當然非常清楚自己面臨的險境。11月4日,淮海戰役還沒有打響,黃百韜就打算率領第7兵團后撤。可就在這時候,黃百韜接到命令,要求等待從連云港撤出的第44軍,白白耽擱了兩天時間,導致華東野戰軍能夠追趕上他們的步伐。 到這時,黃百韜還有機會逃出重圍。11月10日,黃百韜7兵團趕到碾莊,第64軍軍長劉鎮湘建議利用李彌第13兵團留下的防守工事,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決戰。黃百韜有些猶豫不決,又在碾莊浪費了一天時間。結果,當黃百韜計劃逃離碾莊時,華東野戰軍15萬大軍已經將他們團團包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