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梁靜茹的《寧夏》,真的和寧夏有關。 2004年,音樂人李正帆來到寧夏西海固的王民中學。他才發現,那里的孩子們,沒見過史努比,不知道可口可樂。可是他們和黃土高原、藍天和綠樹為伴,卻是純真又質樸。短短相處三天,他的感動化成了一首《寧夏》。 夏天過了一個又一個,寧夏卻還是那個寧夏。 那里的時間仿佛是靜止的,就像它的名字由來一樣——元朝滅西夏后,夏地安寧,終于“寧夏”。 寧夏,那片夏天的天空,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更加寧靜。 [ 寧夏,一個被山河守護的地方 ] “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 在西北的廣袤大地上,寧夏的寧靜安詳,首先是因為有山河的守護,農耕民族得以在這里落地生根,才有了后面那么多的故事。 寧夏,這是一個被賀蘭山守護的地方。 大約20億年前,在如今的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賀蘭山從汪洋挺立而出,便開始庇佑著這里的人們。 千百年來,寧夏人遙望家門前的這片山脈,感恩它總是巍然聳立著:一手遮擋騰格里沙漠的滾滾黃沙,一手穩住北方寒流的凜冽嚴寒。山高水長,萬物于此靜靜生長。 難怪在寧夏人的心目中,賀蘭山就是他們的“守護神”。 “天下黃河富寧夏”。那么奔騰洶涌的黃河,時常在下游泛濫成災,唯獨成就了寧夏中部銀川平原的富饒肥沃。 秦漢以來,黃河守護了寧夏2200多年。在飛機上能夠俯瞰到,出了青銅峽,黃河順著各種水利干渠,便在銀川平原蔓延開來。 微風吹拂下,阡陌良田,稻浪交織,果然是壯美又充滿生機的“塞北江南”。 因為山河的守護,這里的人,長久以來才擁有如此寧靜的日子。沒有什么比天賜的守護更讓人安心的力量了。 [ 寧夏,一個被時間凝固的地方 ] 寧夏的寧靜在于,這里的時間幾乎是凝固的,不張揚、不喧囂、不繁復,只是沉靜固守著一切。 無論何時看去,寧夏好像都只有三種顏色:藍天、黃土和綠樹。 寧夏的夏天,有一種藍叫做銀川藍,能夠一直藍到人的心里去,舒爽通透。 寧夏的底色是黃色的,從賀蘭山、騰格里沙漠、到戈壁灘,鋪天蓋地的黃色,反而讓人覺得心安。 身處西北,寧夏卻不缺綠色。北部有大片的平原綠洲,南部六盤山在盛夏時依然蔥郁涼爽,就連曾經干旱的西海固,2020年《山海情》劇組去取景時,已經是一片綠意。 盛夏的寧夏不似江南花紅柳綠,而是以純粹的色調,撫慰人心的紛雜。 再看那一座座古長城、一片片靜謐王陵,寧夏把它的時間凝固成蒼茫歷史。 踏上銀川水洞溝的一段明長城,金戈鐵馬,征戰之聲,仿佛仍回蕩在戈壁、山巖間。 如今物是人非,紛爭早已與你我無關,共享這來之不易的寧靜祥和,多好。 賀蘭山麓,西夏九代帝王長眠于此。西夏王陵凝固的,不只是189年的國祚滄桑,還有延續至今的斑駁與安然。 伸手觸摸王陵上的傷痕,似乎還能聽到噠噠的馬蹄聲。這里經歷過西夏與宋朝、元蒙的交戰。幾百年前的寧夏,似乎一刻都不安寧。 ![]() 隨著時間的流逝,戰亂被風沙湮滅,如同琥珀包裹過往崢嶸。 如今,這里只剩夯土而筑的墳冢靜靜矗立,不長草,不落鳥。 人們來到跟前,流連又贊嘆。在夏日夕陽余暉的照映下,看它金光富麗,依然神秘而寧靜地存在著。 面對這定格的時間,我們卻感受到,正是因為過去的寧夏經歷過傷痛,今日的寧靜才更顯珍貴。 ![]() [ 寧夏,一個充滿慈悲的地方 ] 寧夏的寧靜,或許更多來源于人們內心的慈悲與安寧。 “寧夏有天下人,而天下無寧夏人。”數千年間,人們從五湖四海跋山涉水而來,擁有了一個新名字——寧夏人。 多民族和宗教在這里融合,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都有一席之地。 固原、吳忠等地回族人最多,他們信仰著伊斯蘭教。街上有許多頭戴小圓帽的男人,長巾蒙住臉的女人,迎面而過時,只覺他們眼神純澈,平靜溫和。 ![]() 佛教隨絲綢之路傳入寧夏后,人們虔誠地在固原開鑿須彌山石窟,也在銀川周邊建立了許多佛寺古剎。 特別是西夏王朝,對佛教的崇敬幾乎達到如癡如醉的程度。佛的身影遍布西夏古國,也深深植根于人們心中。 寧夏人慈悲、安定。擁有信仰的心,總是更加專注,充滿祥和。 而且,慈悲并非只因信仰本身。 電視劇《山海情》的村子叫“涌泉村”。生活在村里的人、生活在寧夏的人,一直堅信——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有位福建網友講過,他去寧夏時,處處受到莫名的熱情招待,一位寧夏老鄉說,“謝謝福建人民曾經的扶貧援助,我們飲水思源不能忘。”至今,寧夏很多旅游景點都對福建人免費。 寧夏人感恩,對他人懷慈悲之心,也體悟他人對己的慈悲。哪怕遠在福建的一份恩惠,亦長久感念對方無疆大愛。 ![]() [ 寧夏,一個鮮美到極致的地方 ] 寧夏的美食很多,在堅守大西北特色之外,味道的極致美感,給予人們無盡的富足、飽滿的享受。 “無西瓜,不寧夏。”來到寧夏,最不能錯過這里的中衛硒砂瓜,甘甜,有勁,別有一種粗糲感。 沒有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西瓜,都不叫寧夏的西瓜。 它們生長在騰格里沙漠旁邊的砂石地里,飽含大量的微量元素。所以,只有來到這片土地,你才能吃到這份獨特的鮮甜。 陳曉卿說過,“寧夏的羊肉是全國最好的。”許多人慕名而來,只為嘗一份鮮美嫩勁、毫無腥膻的寧夏灘羊。 寧夏話中,“灘”就是野外的意思,很早以前寧夏人就把羊趕到野外放養。 最有名的寧夏灘羊生長在吳忠鹽池的戈壁灘上。它們不是在豐饒大草原上悠閑散步,而是每天在戈壁上跑來跳去,爭搶水源和牧草。 ![]() 沒有在戈壁上跳過的羊,都不叫寧夏的羊。 對于寧夏人而言,只要吃一口就能分辨出是不是寧夏的灘羊。 當你也被這種極致的美食撫慰過之后,自然可以理解寧夏人說的,“出了寧夏我都不吃羊肉。” ![]() ![]() 說到羊肉,就不能少了寧夏的面食。成立于銀川的布衣樂隊曾在歌里唱過:“你回家吧,困難的時候,回家媽媽給你做最喜歡的羊肉面……” 寧夏平原富饒的水土和西北的晝夜溫差,讓小麥生長得顆粒飽滿殷實,面粉也更加柔韌香醇。一碗優秀的面食,從種下麥粒的那一刻便已決定。 因此,寧夏人不論離家多遠,只愛自己家鄉的面。那一碗簡簡單單的羊肉面,有最鮮美、最勁道的口感,有獨屬于家的溫暖和滿足。 原來寧夏人內心的寧靜,是來源于對生養自己的土地上的美食、那份與生俱來的眷戀和柔情。 ![]() [ 等你來到寧夏的那一天 ] 如今,寧夏人的生活在點滴富足,環境和水土在逐漸變好,可是城市化進城并沒有吞噬掉它的本來樣貌。 越是身處繁華,越向往這種寧靜的力量。 等你來到寧夏的那一天,你會發現,那么多年過去了,寧夏似乎沒有改變,山河依然在守護著它,大地依然只有那么幾種簡單的顏色,人們的眼神中依然充滿慈悲和安寧,所有的美食依然那么地地道道。 寧夏的夏夜來得特別晚,9點后,夜幕仿佛才開始降臨。 吃著西瓜,啃著羊肉,仰望星空,享受寧夏特有的涼夜時,我們仿佛才能真正體會到,如果有片刻曾被寧夏慰藉過,這份寧靜何嘗不是心中永恒的光? 將一腔柔情都付以瓷色。 回來做自己,沒有“偶像包袱”, 只有表達熱愛的真誠,追求美的純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