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也是種動力 ——老梅 上周因忙于公開課,《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分享準備只壓縮在了一個白天里。又因沒有紙質書,也無電子書,全憑耳朵來學習。那個白天里的我火急火燎,潦潦草草的記下十七頁的分享草稿。而那十七頁的分享草稿最終沒能抽出點時間來整理結構。分享時不免結構散亂,胡言亂語。分享結束生出了份擔心。所以想就這本書寫個態度端正的系列書評。一則再學習,二則彌補分享的倉促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遇見這本書,是在喜馬拉雅。當時的感覺是巔覆而興奮,心靈得到了大解放,大自由。 01 先說書名 《被討厭的勇氣》很特別,很抓心,也很振奮人心,掙脫了“討好”的蕃籬。什么是討好——犧牲、委屈自己、討別人歡心。那是一種從他人那兒獲得價值感的病態模式。人之間的關系是縱向的,被討好的人在討好的人之上。一高一低 不懼被討厭”是有個必要前提——全然的接納自己。只有全然的接納自己才會心生出勇氣,不懼被討厭。而什么是自我接納,它不同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明明知道自己做不到還暗示自己說行,是對自己的欺騙。而自我接納則是做不到就接受自己現在還做不到,然后向能做到的地方發展。一直自我肯定的人,我想會不會對自己生出焦慮的狂燥,對自己越來越不耐煩,最終失去信心。而自我接納則自已一直處在想要改變,想要進步的良好的狀態之中,而對自己更生滿意之情。有了被討厭的勇氣,這勇氣將像把斬亂麻的快刀,讓人際關系簡單清爽。你討厭我是你的事,關我毛事。 02 說說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 全書分享的內容是阿德勒的心理學。阿德勒這個名字有點兒印象,全是因為前一段隨手翻開的那本《自卑與超越》與《正面管教》。之前一無所知。不想,原來他大有來頭,是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的“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阿德勒其貌不揚,個矮,只有一米五五,還是個學渣。偏偏有個高富帥的哥哥,父母長輩還總有意無意的拿他與哥哥比較。其實這還不能怪父母長輩。兄弟倆的反差也太大點。他的成長過程也悲催。三歲弟弟死在他的懷里,兩次被車撞,五歲那年又差點死于肺炎??v觀阿德勒,他真的有一萬個理由去自卑去抱怨自己的命運多舛。而他卻成功逆襲,超越自卑,成了世人的典范。開創了“個體心理學”。他的思想很超前孕育了很多的現代心理咨詢流派的思想種子,例如認知流派、人本主義學派、自我決定理論。 阿德勒原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核心成員,后因觀點對立而關系破壞。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從深入學習研究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后產生的。阿德勒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弗洛伊德學說的。這種反對是一個創新,是對心理學的一大推動與發展。沒有被“權威”陰影化。這便是勇氣。當然后來小一輩的榮格也是反對弗洛伊德開創自己的心理學流派。 03 說說作者 此書的作者日本作家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 岸見一郎是哲學家,善辯論。1989年致力于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據說他在一次講座上聽到主講人說:只要今天聽了我的講座的都可以獲得幸福。產生了反思與好奇,從此接觸到了阿德勒心理學,從而著了迷。而這書的副標題——“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就不難理解為啥是哲學課,而不是心理課了。他是用了哲學的濾鏡看待阿德勒的心理學的。 古賀史健,自由作家。擅于對話體寫作。 這本書他就以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進行觀點呈現的。非常的迷人。這讓我想起《娛樂至死》里的所說的“整個文化就是一次會話”。我也對《娛樂至死》書中所描繪的《林肯—道格拉斯1858年的辯論》的著迷。對話體的閱讀,如師在側,如友在臨,置身其中,有參與的親切感。再加上書上所舉得例子不高深也不可怖,也添了份親切。 寫著寫著就寫多了。另起一篇吧!明天見! 關注 掃描二維碼 若你喜歡 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