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聊天說,覺得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欠佳,問我有沒有這方面的書籍可以推薦。 我覺得可以看看《金字塔原理》和《結構思考力》。 《金字塔原理》是我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讀的第一本工具書,也是管理咨詢顧問人手一冊的書,實質上是關于如何進行思考和文章架構,從而促進問題的解決。 《結構思考力》的理念源于《金字塔原理》,是作者運用更符合中國企業及中國人特點進行詮釋的金字塔原理,側重于從“結構思考”的角度向大眾以更通俗的方式傳遞結構思考力在思考和表達方面的理念和方法。 如果恰巧你也讀過這兩本書,就會有一個神奇的發現,關于邏輯思考的內容幾乎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語文,而這些知識點基本在高中以前。其實何至于這兩本書,我覺得很多傳遞思維方面的書籍都有很濃厚的語文知識點。 所以,在看我看來,很多人思維方式的形成基本都在高中之前,我此刻所說的思維方式,是一個人底層邏輯方面的東西。 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呢?應該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就像是一個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是DOS還是Windows,這個具有系統屬性;也像是一棵樹的樹根。 而相應的建立在底層邏輯之上的思考,應該是方法論。像是計算機的應用軟件,相對具有獨立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底層邏輯所決定,你的操作系統是否支持下載某個軟件并有效運行;也像是一棵樹的樹干和枝丫,如果這棵樹根莖很發達,能夠吸收很好的養分,就能夠給樹干和枝丫供給足夠的能量,枝繁葉茂的幾率就會更大。 我有時候看別人寫的工作報告,看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邏輯不足,行文混亂。 無論是在校學習期間,還是進入職場之后,我周邊人的普遍認知是理科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強一些,文科生相對來說會稍顯遜色。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普遍共識。 但我卻不這么認為,如果看過一些文學作品,就會發現,好的文學作品,它們的邏輯性也是非常強的,都有一套自己的自恰系統。當然你說散文、隨筆、信件等這些文學范疇的東西,我認為不在其列。而且,把文科想當然的理解為文學也顯得過分狹隘了,比如哲學、法學、法律、社會、經濟、管理、歷史等等,都屬于文科范疇,但這些學科恰恰需要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 有些理科生理科成績不理想,有一部分原因是連題意都讀不懂,這是閱讀能力不足的直接體現。另外就是思考能力不足,知識遷移能力、獨立思考方面不夠。 關于文理爭辯的例子,我想到了一個人,他是前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 羅家倫被稱為“文學天才,數學白癡”,考大學時數學考了零分,卻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他的邏輯思維能力肯定不差。很多著名的學者數學都不好,或者沒受過現代數學的訓練,但邏輯思維能力卻強于多數人。這說明,一個人即使缺乏數學等理科的訓練,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影響并不是確定的,他的邏輯能力仍然可以很強。 有很多著名的學者,都沒有經過理工科的訓練,他們照樣有很強的思維能力。甚至,錢偉長中學時一直學文科,理工科很差,上了大學才改學物理,結果成了大物理學家。 現在想想,學習語文真是太重要了,要從小教導孩子學好語文,語文更像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了,而語文最該教會大家的應該是思維養成。語言和文字的訓練也相當重要,因為這是思維的工具。如果,將思維比作操作系統的話,它是看不到摸不著的,而寫和說就像是一塊顯示屏。 現在的語文教學我已不得而知,拿我的上學經歷來說,我覺得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這個時候就要靠家長進行引導和促教了 至于,到底如何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多看、多想、多思考。 多看。看別人如何思考?怎么表達?如何組織語言? 多想。還可以怎樣?為什么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為什么這樣更好? 多思考。先思考,形成綱要,再梳理,深加工,是不是邏輯嚴密? 還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工具,管理學中的樹形圖,魚骨圖等等,其實都是可以幫助到我們思考的工具。 最后,也是我認為很重要的,要多寫和多表達,這樣才能找差距,補短板,促提升。因為,這是看得到摸得著的,這是思維方式的直接體現。 搜索公眾號 " 七十二朵云 " 遇見小云,陪你成長。 作者小云: 管理學碩士,企業中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