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沒有不爭搶的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孩。在環(huán)境和條件允許之下,在個人有所得而不受損的情況下,在個體處于自我舒適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下,沒有人會愿意張牙舞爪,露出獠牙,如同禽獸一般狼奔冢突,為了生存斯文掃地。馬克思說,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重復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開放性。休謨也指出,人性具有不確定性,也有變遷。所以,如上所言:倘若人生一切如意,怎會去搶去爭?當然這世上是沒有“倘若”和“如果的”的。所以爭搶必然發(fā)生。然而歷史上,真有女人不爭不搶,兒子當了皇帝,自己順理成章成了太后。這個人就是薄太后,她的兒子叫劉恒。薄太后,原本是薄姬,本是魏王的寵妃。魏王被劉邦滅了以后,其后宮女眷都被劉邦收歸所有,充當宮娥。在一眾女人中,相貌出眾的薄姬,很快就被后宮理事看中,納入后宮成為劉邦的妃子。當時與薄姬一起被納入后宮的,還有薄姬的兩個朋友。她們?nèi)藭r常在一起聊天玩笑說,我們中的三個人,誰要是先被皇上看中而寵幸了,一定要記得幫扶另外兩個人。此后,薄姬的兩個朋友都先后被劉邦寵幸,兩人經(jīng)常聊起還沒有被劉邦注意到的薄姬,劉邦聽見后,免不了要詢問幾句。兩姐妹于是趁機向劉邦推薦薄姬。劉邦聽聞其美貌,于是便招薄姬前來侍寢。而這個薄姬的運氣也實在是太好,侍寢一次,就懷孕了,為劉邦生下了第四子,即史書上的劉恒。劉邦非常高興,賞了她不少銀兩綢緞。當時,后宮由呂后掌管。呂后十分忌憚后宮女子邀寵獻媚于劉邦,對她們處處加以防范和管教約束,后宮的妃嬪因此都過得不怎么順心。而呂后之狠辣善妒,猶以將戚夫人作為人彘而聞名。說起來,戚夫人與薄姬,因為美貌異常,是后宮最受劉邦寵愛的女人。但為什么戚夫人被做成了人彘,薄姬卻能在呂后的虎威聲勢之下,安然伴隨劉邦,并最終因漢文帝劉恒的登基,而成為太后呢? 原來,大名鼎鼎的美人戚夫人長得如花似玉,還有一身讓劉邦癡迷不已的才藝。但是她太能作,太能要,太能爭搶了,最終招致了人彘之禍。據(jù)歷史記載,戚夫人擅跳“楚舞”、“翹袖折腰”等精巧之舞。每每舞動時彩袖凌空飛旋,身體翩然翩轉(zhuǎn),非常具有韻律美。不僅如此,戚夫人還精通音律,擅于歌賦,又因為出身高貴(戚夫人出身于今山東定陶戚氏家族,其父戚鰓在秦朝時就是朝廷將領(lǐng)),所以氣質(zhì)出眾,性格也格外開朗甚至嬌俏霸蠻,經(jīng)常讓劉邦對她流連忘返。若只是女人之間的爭風吃醋,戚夫人倒也不至于讓呂后肉痛而痛下殺手。真正讓呂后看不慣而產(chǎn)生殺機的原因,是太子之位的爭斗。史書記載,戚夫人也給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劉如意。為了讓兒子劉如意成為太子,仗著劉邦對自己的寵愛,戚夫人經(jīng)常在夜間于枕前向劉邦哭訴。常言道,枕邊風勝過朝臣諫言,時間一長,戚夫人這一舉動讓劉邦也動搖了,打算廢掉呂后之子劉盈的太子頭銜,改立戚夫人的劉如意為太子。呂后聽聞之后勃然大怒,從此之后將戚夫人視如仇敵,欲除之而后快。據(jù)《資治通鑒》記載,當時的留候張良,是支持呂后的。于是他給呂后出主意,讓她請商山四皓(隱居的四位高人)來輔佐太子。而與此同時,朝中重臣也都紛紛進言,反對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認為寵妃越位有傷國本。見有高人輔佐太子,又有朝臣阻攔,劉邦感慨太子“羽翼已成,難動矣”,又考慮大局,覺得不值得為了一個寵妃而讓朝政混亂,于是最終打消了更換太子的念頭。并且,劉邦深知呂后對戚夫人的厭惡和殺心,先后為戚夫人以及其子安排了退路。譬如,聽到有人傳言“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時,劉邦立刻派人將忠心耿耿于自己的樊噲誅殺,一點也不顧念當年樊噲為自己赴湯蹈火的手足情。而劉邦此舉,目的是不僅是為了剪除呂雉的力量,也是為了震懾呂后,告訴她不許再有傷害戚夫人母子的念頭。其后,劉邦讓劉如意遠離長安,去趙國做王爺。還安排重臣周昌做為趙國相國,意思是暗地里保護劉如意。然而,劉邦此番苦心,并未讓戚夫人善罷甘休,在太子爭奪戰(zhàn)之后,戚夫人整日糾纏劉邦哀怨訴苦,更將自己的“養(yǎng)德宮”故意改為“魚藻宮”。“魚藻”一詞,原本出自詩經(jīng)《小雅·魚藻》,意即“魚戲藻之樂”,是專門用來形容周天子與王后情誼和睦,聲色鼓樂美好生活場景的。然而,戚夫人當時只是一介寵妃而不是皇后,按照古代朝中典禮制度,根本沒有身份和資格用這個詞語典故。而戚夫人這一舉動,更加深了呂后對她的厭棄殺心。事實上,戚夫人除了深得劉邦寵幸和保護之外,在朝中并無機要大臣的支持。而劉邦能為戚夫人做的都做了,但戚夫人始終不依不饒,指望劉邦替換太子。劉邦崩世后,呂后立刻將戚夫人拘禁在永樂巷,并最終將其做成了人彘,以泄心頭之憤。而與戚夫人同時侍奉劉邦的薄姬,也生了兒子,也得到劉邦寵信,呂后卻至始至終沒有迫害于她,原因在于,薄姬生性淡薄,不愛爭寵,性格上比較老實本分。而她為了讓自己和兒子能活下去,更是事事忍讓,從來不爭不搶。所以,盡管她也生了兒子,但很快就被戚夫人的風頭給蓋了下去。加之呂后雖然知道劉邦時常留宿于薄姬處,卻從未聽聞薄姬有攛掇舉動,所以對她并不防范。而據(jù)史書記載,劉邦死后,呂后就將劉邦生前寵幸過的妃嬪全部關(guān)押起來,凡不死者皆被處死。輪到薄姬時,呂后知道她平時不言不語從未與她爭搶過什么,劉邦也不怎么重視這個榆木腦袋一樣的妃子,于是大方將放其出宮,讓她帶著兒子劉恒去了代國,享受天倫之樂。而劉恒,也就是日后的漢文帝。薄姬也因此成為了太后。薄姬如是,可見造化弄人,命不由人。很多時候,不爭不搶,也許的確是一種安全的求存方式;而實力不足卻太爭太搶,則有可能會害了自己。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2] Eisenkraft, N., & Elfenbein, H. A. (2010). The Way You Make Me Fee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505–510.[3] Phillip L. rice. Trans. Shi Lin et al. Stress and health.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