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北洋水師艦隊實力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實力遠超當時的日本海軍。中日兩國海軍的首次交鋒也以北洋水師的勝利和平結束,成為清朝自鴉片戰爭后,第一次對外的外交勝利。 ![]() 北洋水師首次訪問日本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總教習瑯威理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等6艘軍艦前往朝鮮東海岸海面操演,以此展示清政府強大的海軍實力,制止敵國可能的侵略企圖。 鐵甲艦在外長途航行后,需回港涂油維護。李鴻章遂決定由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艦前往位于日本長崎的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并展開對日本的“親善訪問”。這是中國鐵甲艦隊首次訪問日本。 長崎事件 1886年8月13日,日方邀請抵達長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購物。當日夜晚,北洋水兵和日本警察卻莫名其妙發生了沖突,導致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傷,北洋士兵一人輕傷。 ![]() 關于事件的起因,一說是由于雙方言語不通,因購物價格問題產生糾紛,進而大打出手,日方警察介入導致糾紛升級。二說是北洋水兵上岸嫖妓,醉酒鬧事,結果和聞訊趕來的日本警察發生大規模械斗。 倘若此時能夠引起北洋官兵的足夠重視,禁止水兵登岸,返回大清的話,事態也就不會擴大。但事件發生后的第三天,李鴻章竟然授意全艦官兵放假一天,并允許450名水兵自由觀光。 丁汝昌當時明令禁止水兵執軍械上岸,結果被早有準備的數百名日本警察分割包圍,街邊日本市民也展開攻擊。事后統計:北洋水兵有5人死亡、44人受傷、5人失蹤。日本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傷,長崎市民亦有多人受傷。 ![]() 事件發生后,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人瑯威理頭腦清醒,立即下令把“定遠”“鎮遠”的主炮對準長崎市區,甚至主張對日開戰:“即日行動,置日本海軍于不振之地。”當時日本海軍才剛剛起步,絕非中國海軍的對手。 李鴻章也緊急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威脅說:“如今開啟戰端,并非難事。我兵船泊于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斗。” 當年,清國軍艦的實力具有壓倒性優勢,清政府才表現出了難得的強硬,甚至一度產生斷交、武力解決的念頭,最終取得了清政府對日外交史上最為硬氣的一次勝利。 反觀日本,在此次中日外交中徹底屈服,最終日方所支付的撫恤金數額大大超出了清廷,等于是在向中國進行賠款。 ![]() 小人物影響了甲午戰爭的結局 長崎事件,清朝取得了對日外交勝利,卻也埋下了中日戰爭的禍根。 “長崎事件”雖得以和平了結,但在日本民眾眼里無疑是一場外交恥辱。日本人的屈服其實是韜光養晦的伎倆。 “長崎事件”成為他們強化海軍的動力,間接促使日本加強軍備擴軍,深受刺激的日本海軍發狠:“一定要打勝'定遠”。日本為了充實海防,升級海軍裝備,大幅度提高了海軍軍費,從1890年占財政預算的30%提升到了1892年的41%。 ![]() 日本國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海防獻金運動”,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紛紛踴躍捐獻海防金。在事件結束后的短短6年間,日本海軍相繼購進了12艘巨艦。到甲午海戰前,日本海軍已經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師。 而在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日本小人物吳大五郎。長崎事件過程中,他竊取了一本清軍的小字典,交給了日軍軍部。日本的電信專家立刻判定這是中國人電報用漢字譯電本,從譯電本中數字的組合方法,破解了中國人制造密碼的方法。 由此,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夕的外交戰以及后來《馬關條約》談判期間,通過破譯清朝公使館的電文,順利掌握了清廷決策者的意圖,從而始終占據了整個甲午戰爭中的主動權。 ![]() 小結 長崎事件僅隔8年后,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臺灣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 日本利用這筆巨額賠款成為亞洲的暴發戶,并將賠款的絕大部分用作擴充軍備,繼續為侵略中國做準備。而晚清也因此敲響了滅亡的鐘聲,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熱情成功被喚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