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甲午戰爭之前進行了洋務運動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實力有所恢復,史稱“同治中興”。在當時那種國內沒有起義軍造反和國外沒有帝國主義侵略,清政府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時機,當然清政府也抓住了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建設軍隊方面,積極花重金聘請洋師父訓練,并購槍購炮,建造了亞洲第一大海軍艦隊-北洋水師。即使是當時明治維新后的日本都害怕三分。 歷史有時候很是玩笑弄人,當時的清政府實力可謂是達到頂峰,而日本才嗷嗷待哺,如果大清要在這個時候能夠找個借口把日本狠打一頓,說不定日本就滅掉了,也沒有日后的日軍侵華戰爭等等。說來也巧,當時爆發了“長崎事件”,清政府遇到了能夠與日軍開戰的機會,但是卻被一個人活生生地壓下來了,結果日本不僅沒有被滅掉,反而為日后侵華留下了隱患。 長崎事件是這么一回事,當時的北洋水師帶著四個“遠”字號軍艦前往日本準備維修一下,說是維修其實就是給蠢蠢欲動的日本一個震懾作用。當時的日本政府邀請北洋水兵前往長崎游玩,其中有一個水兵到了當地的妓院里尋樂子,但是卻產生了糾紛,然后跟趕來的日本警察們打起來了,咱們水兵寡不敵眾于是就拿武器把警察刺死了,至此中日之間就產生結下仇了。 當時的北洋水師締造者李鴻章的態度主張息事寧人,但他又不愿意承認是大清朝水兵的錯,他認為這是天朝水兵天然習性作怪而已,沒必要大驚小怪的。雖然我方準備息事寧人,并準備將艦隊上的一百多水兵全部放假游玩去,但是日方卻情緒激動,準備伺機進行報復活動,結果在一條街上,日本警察把大清朝水兵層層圍住,然后大肆砍殺,并有棍子等捶打,最終我方水兵死傷近百人。這件事出來后中國感到奇恥大辱,撮爾小國日本敢對大清朝如此無禮,當時丁汝昌就準備給日本人顏色看看,準備用北洋水師橫掃日本。 在當時的中日力量對比中,大清憑借著亞洲第一海軍把日本打垮并不是一件難事,也許此時的中日戰爭爆發后,日本就真的亡國了,但是李鴻章有一個天生的性格缺陷,做任何事情就考慮的太多,結果就是因為太過猶豫,患得患失,最后把意見呈現給慈禧太后定奪,慈禧一看跟日本打仗,日本就是一個蠻荒之地,跟它打仗撈不著好處不說還要花自己千萬兩軍費,自己也快要過六十大壽了,這錢得留著給自己花,于是就沒有同意。而李鴻章本人由于上了年紀,就不愛再打打殺殺,他不想因為跟日本打仗讓自己的北洋水師的實力損耗,畢竟北洋水師就是自己的政治資本。 最終大清朝與日本就沒有開戰了,而日本卻全國上下積極造艦船,很快就彌補了海軍實力短板,終于在不到十年時間里,發生的甲午中日戰爭,將大清朝徹底打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