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97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丁福貴 迎著火辣的六月天,我們一行七人懷著崇敬的心情,游覽了神秘又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是陜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級市,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但它在中國現代史上,在中國乃至世界人們心目中的名氣,卻是因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代偉人曾經在此運籌帷幄,改變中國命運、書寫光照千秋的詩篇而迅速飆升。 一九三五年十月,一支7000余人的工農紅軍隊伍結束了長征,落腳延安。從那時開始,以延安為核心的陜甘寧地區,深刻地影響了一個古老國家的未來命運。 她是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全民族抗戰的“出發點”,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的“試驗區”,也是解放全中國的解放戰爭的“轉折點”。十三年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低谷走向高峰,最終扭轉了歷史乾坤。 撥動中國歷史車輪滾滾前行的主角兒,正是順應歷史、順應時代、順應人民意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今天我們追尋偉人的足跡,來到了巍然屹立的寶塔山下,游覽并參觀了已對外開放的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生活、工作過的四處窯洞中的兩處,分別是楊家嶺、棗園。 一九三八十一月至一九四三年十月間,毛主席曾經在楊家嶺工作和居住。在艱苦的歲月里,他和普通群眾一樣吃小米飯,穿粗布衣。在此期間,組織領導了延安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制定了渡過抗日難關的十大政策等。并有40篇偉大著作在此居住時所完成。 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三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住棗園。期間籌備了黨的“七大”,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次年八月,毛主席就是從這里出發,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期間他老人家還寫下了《論聯合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對日寇的最后一戰》、《關于重慶談判》、《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等許多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文章。現棗園舊址上還矗立著五大書記銅像,保有中央書記處小禮堂,“為人民服務”講話臺,中央醫務所,幸福渠等。 以上只是毛主席住過的多處窯洞中的一小部分。其實他老人家自從一九三七年一月進住延安,到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黃昏撤離王家坪,踏上轉戰陜北的征途。十年間為了躲避日本鬼子和國民黨的偷襲、狂轟濫炸,曾十四次搬遷住地,居住過十二處地方之多。 頻繁的轉移住地,絲毫沒有動搖、改變黨中央、毛主席的建黨初心和使命。在這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共生活和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指揮了八路軍、新四軍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全民族抗戰和推翻國民黨腐朽政權的解放戰爭。 在這里,成功召開了在我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并將毛澤東思想寫在了黨的旗幟上。而且第一次做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在這里,首次提出了黨的三大作風:那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在這里,毛主席在近乎原始的窯洞里,在昏暗的油燈下,先后完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巨著。有力地指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在這里,培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蔣介石到死也沒有搞明白,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著從農田里走出并組織起來的泥腿子,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最終把擁有全幅美械裝備、武裝到牙齒的八百萬軍隊的自己趕到了小小的孤島上。 在一九四七年三月,解放戰爭初始階段,黨中央、毛主席主動撤離延安后,蔣介石以勝利者的身份和不可一世的傲慢竄訪延安,在延安追尋主席的腳步,試圖能尋找點兒什么。但他面對破敗的延安小城,面對主席住過的近乎原始的窯洞和用過的紡車,面對當地老百姓對毛主席的深情愛戴,震驚之余仍是一頭霧水。他無法想象毛主席何以在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依然保持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揮著自己的軍隊在全國戰場與國民黨對抗,并且能在煤油燈下寫出尖銳犀利而又文采飛揚的文章。 是啊,這個淺顯又深奧的道理,他終究是不會悟出的,因為一個靠耍陰招兒起家、代表封建剝削階級的大獨裁者和一個腐朽沒落的政府,就像是一棵病入膏肓、快要死亡的病樹,看葉子似乎還有些綠色,但它的樹干已出現空洞,樹根也早已枯萎,完全失去了吸取養分的功能,這棵樹不死才怪呢。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人從建黨,摸索前行,最后奪取全國政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延安時期都是整個過程的重要階段。不管是誰,不管你是出差還是旅游,你只需在延安逗留上幾天,你就可以從黃土高原的山梁溝壑間,從流淌過歲月的舊址文物間,從革命老區的干部群眾間,領悟到歷史的真諦、尋找到正確的答案。 作者簡介 丁福貴 石家莊市正定人、中共黨員 大專學歷、行政退休干部、熱愛文學寫作 旅游等 感謝您對平臺長期以來的關注和支持!敬請您在文章底部右下方,點擊“點贊、在看”并轉發。有您陪伴,用愛相傳,傳播正能量,分享更多人。您的鼓勵就是我們的動力,感謝您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本平臺所用圖文及音視頻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