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旅游景點,棗園革命舊址和楊家嶺革命舊址,確實沒有什么好看的。 棗園在延安城西北8公里,原是地主莊園,1944年至1947年3月為中共中央駐地,曾改名“延園”。 棗園的窯洞是石窯洞,背靠山坡用條石砌成洞體。洞門外有燒炭孔,石板覆蓋,冬天燒炭取暖。洞壁上的照片和簡介,記錄著這個窯洞里當年發生的故事。窯洞里都有防空洞,互相連成一體,方便轉移。洞內桌椅古舊斑駁,陳設簡陋。 導游說,當年胡宗南占領延安后,把這里全部毀壞,現在看到的建筑,都是根據記憶復建的。園內果樹密集,間有巨木粗可盈懷,是舊時殘留。現在剛進三月,冬寒未盡,枯枝敗葉,荒草揚塵。再過一個月,草木青青微風習習,是最佳季節,你們可以來體驗天然氧吧。 楊家嶺在延安城西北2公里,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駐扎。窯洞是土窯洞,條石砌成洞門,洞體挖進山體。最著名的建筑是中央大禮堂,外觀樸實端正,里面宏偉莊嚴。 看完棗園和楊家嶺,感覺就是從這個窯洞出來,再進到那個窯洞,環境確實太簡陋了。 但是,這里發生的故事不簡陋,甚至輝煌都不足以形容。 “七大”在這里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論持久戰》、《愚公移山》等著作在這里寫成,思想的光芒讓這里成為那個時代中國的燈塔。延安精神在這里蘊育,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景區里有很多銷售紀念品的小店,市場經濟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喧囂熱鬧的物質追求,讓一些人難以理解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是依靠什么力量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以至于有大山是條龍,棗園正在龍頭上的說法。其實從鳳凰山、楊家坪、棗園再到王家坪,中央駐地幾番遷移,只是為了躲避轟炸。 在楊家嶺,碰到兩個九○后女孩兒,看到我們的車,說遇到天津老鄉了,問我們是不是來旅游的,我說是出差。我問你們呢,她們說:“‘走陜北’自助游,延安是最后一站。” 一個枯燥的景點,能夠吸引夢幻年齡的女孩兒,必然有其內在的魅力。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對光榮和夢想的渴望,而延安的獨特歷史,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主動追尋那段傳奇,體驗那份光榮。延安精神,也必將隨之融于傳統浸入血脈,長久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