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火炮享譽世界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抗戰前斥巨資購買先進火炮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中國曾向德國、法國、瑞典等國進口先進火炮,單炮性能均超過日寇裝備的四一式山炮、三八式野炮、九一式100毫米榴彈炮和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其中包括1936年花費2000萬巨資購進的24門克虜伯150毫米榴彈炮,射程超過15公里,被統一編為中央軍重炮10團。 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重炮10團這些重型榴彈炮作為中國軍隊的火力中堅,不但配合步兵對日寇進行防御和反突擊作戰,還配合空軍對日寇艦隊進行打擊,先后發射炮彈5000多枚,在寶山、羅店等主要戰場上給予敵人重大殺傷,擊沉日本海軍驅逐艦兩艘,小型艦艇若干艘。可惜,在8年抗戰的大部分時間,中國炮兵只能消極避戰,至多是展開炮兵游擊戰,無法與日寇炮兵展開炮戰。
▲日寇裝備的九二步兵炮 日寇單個師團就裝備大批火炮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數量上處于絕對劣勢。根據日寇制定的陸軍編制,其四單位制師團均下轄1個炮兵聯隊,由1個野炮大隊和2個山炮大隊組成,共裝備12門野炮和24門山炮;同時期中國軍隊裝備最好的德械師,僅有1個師屬炮兵營,理論上裝備12門山炮、4門反坦克炮和4門20毫米高平兩用機關炮,但實際上由于德日的同盟關系,連這點可憐的重武器都嚴重缺編。 1939年日寇編成的三單位制新型師團中,炮兵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首先是每個步兵聯隊裝備了4門四一式山炮和4門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其次每個師團裝備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24門75毫米野炮。反觀中國軍隊,由于前期損失慘重,所有的105毫米榴彈炮加起來還不足50門。1938年10月至1939年3月,中日雙方在贛北修水河一線對峙,日寇平均每公里集中火炮24門,其中不乏八九式150毫米加農炮、十四年式100毫米加農炮和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等重炮。
▲日軍裝備的野炮 不掌握制空權,炮兵無法隨時展開 由于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加上掌握著制空權,日寇炮兵得以從容地機動、展開、瞄準、開火,命中率高的驚人。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日寇在航空兵支援下合圍這一地區的20余萬國民黨軍,其150毫米榴彈炮這樣笨拙的重炮,竟然敢于在前沿無遮無攔的平原上展開,陣地及周邊也不做任何偽裝,其驕橫程度可見一斑。
▲抗戰初期日寇掌握制空權
▲日寇裝備的制式山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