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身處快節奏社會的我們來說,用一些快速見效的消炎藥、止痛藥,這在多數情況下,算得上是常態了。那么,問題也恰巧就出在了這兒,若是短促的、偶爾的牙疼,這樣選擇,也無可厚非,怕就怕在長時間的、經常復發的牙痛。 牙痛,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口腔、外科一類的疾病。但有醫學大家所著的《實用中醫內科學》提出,將牙痛分為了九大癥候,詳細描述了在臟腑病變的狀態下,對齒痛的影響。這也就提示著我們,在調理牙疼的時候,我們應該從臟腑辯證開始。 當然,由于篇幅原因,我們無法窺探全貌。就拿最為緊要、最為常見的因素來說,這牙疼和我們的胃、大腸關系較為緊密。 在《靈樞》中有記載:“胃足陽明之脈,……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大意是說,胃經與我們的上齒緊密相連。 比如說,外感風寒或外感風熱,傳入陽明經后就會導致牙疼,亦或是過食肥甘厚膩、酗酒,致使胃腑積熱,就會循經上行至上齒,也會造成牙痛。 在《靈樞·經脈第十》中有記載:“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大意是說,大腸和下齒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就比如說,因飲食或外感疾病,所造成的大腸結秘而實熱,循經上行后,就容易發生牙齦腫痛的情況。 由以上的兩種原因可以看出,像這種深層次的牙痛,其病因在我們的臟腑中,所以,這個時候只是用一些簡單的消炎藥、止痛藥,只是治其標,因此時常復發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當然,若是從理論出發,胃與上牙,大腸與下牙之間的關系看似很好區分。但在實際臨床中想要區分得如此清楚,還是很難的。 這就要結合其并發癥來看了。就比如,胃經病變所致的牙痛,一般會煩渴、小便會短赤;若是大腸經病變所致的牙痛,一般會大便干燥。兩者的共性就是口中異味大,舌苔厚濁。 ① 若是胃經有火牙疼,就需要清胃火、涼血、止牙痛。 可以選用出自《脾胃論》里的清胃散。 組方:生地黃6克,當歸6克,牡丹皮6克,黃連9克,升麻6克,水煎服。劑量參考,出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方劑學》。 方解:黃連清胃火、升麻宣發郁火。這體現了古人對待“火”的兩種治法。首先,用寒涼的要來直折其勢(如黃連),這和用水來滅火沒什么區別。其次,用輕宣之藥來發散其勢(如升麻)。因為在古人看來,火的形成,有“郁結”的因素在里面。那么,如果把“郁結”打開,火的形成就會被遏制,這就是“火郁發之”的道理了。黃連配升麻,一消一散,則火熱之邪可滅。在此基礎上,用丹皮涼血清熱,用生地和當歸滋陰養血,就可以取得理想療效了,最后再以丹皮能涼血清熱、生地和當歸可以滋陰養血。 可以選用出自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里的涼膈散。涼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方:大黃12克,樸硝12克,甘草12克,山梔子仁6克,薄荷葉6克,黃芩6克,連翹25克,竹葉3克。劑量參考,出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方劑學》。 方解:這里面,大黃、樸硝、甘草,構成了古方調胃承氣湯,專門用于清泄大腸實火。黃芩,則能清泄肺與大腸之熱。在此基礎上,用梔子清三焦之熱,用薄荷發散郁火,連翹清脾熱、竹葉清心熱,全方就形成了清上泄下、通腹泄熱之劑。這對于大腸有實熱,循經擾及牙齦,使得牙痛口臭者來說,直中病機。 總的來說,牙痛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其背后很可能蘊藏著臟腑失調的大問題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