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杭州市余杭區境內,有一座江南名寺徑山寺。寺廟創建于唐天寶四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在南宋時香火鼎盛,是江南五大禪院之首,規模極為宏大,有寺僧1700余眾,寺廟建筑1000多間,故故孝宗皇帝為其賜親書“徑山興圣萬壽禪寺”匾額。寺殿由于戰亂和失修,原有建筑基本無存,現僅剩鐘樓一座,內懸明永樂元年大鐘一口,宋代鐵佛三尊,元朝至正年山歷代祖師碑一塊。經過幾十年的修繕,現在已基本恢復了原來的模樣。徑山在宋代時被譽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譽。徑山茶與徑山齊名,茶葉的外形緊細,毫毛顯露,色澤翠綠;茶湯呈鮮明綠色,口感清醇回甘。據記載在距今1250多年的唐代,徑山便開始植栽茶樹。歷代文人墨客如葉清臣、吳自牧、歐陽修、蘇東坡等對徑山茶的獨特品質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曾被評為全國名茶。徑山是茶圣陸羽著經之地,據《新唐書隱逸傳》記載茶圣陸羽曾在徑山隱居,并在徑山植茶、制茶、研茶著下傳世著名《茶經》,而其用來烹茶品名次的“陸羽泉”則仍然為世間了無限的傳奇,這些都為徑山茶增添了人文內涵。與徑山關聯的“徑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時期,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中國禪茶文化的杰出代表。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弟子圍坐“茶堂”,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點茶、獻茶、聞香、觀色、嘗味、敘誼。先由住持親自沖點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點茶”;然后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奉獻給來賓,名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后先打開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后才啟口,在“嘖嘖”的贊嘆聲中品味。茶過三巡后,即開始評品茶香、茶色,并盛贊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論佛誦經,談事敘誼。徑山茶宴體現了古老的禪茶禮儀,是中華禪茶文化和禮儀文化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飲茶禮儀所展現的幽靜雅致、意暢神清、品茶養心、斗茶逸趣和佛門境界絕無僅有,藝術價值極高。它對我國近代“茶話會”禮儀的形成、對杭州地區民間飲茶禮儀習俗的存續都有重要影響。2010年,“徑山茶宴”被列入我國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徑山萬壽禪寺獲得“徑山茶宴”項目保護單位資格。徑山茶宴也是日本茶道之源,據史料記載,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源于宋代徑山寺內盛行的“茶宴”。由當時赴徑山拜師的圣一國師、大應禪師渡洋來中國,在徑山寺研究佛學,歸國時他們帶去中國茶經典籍及徑山茶籽、茶具,將種茶制茶技術和“徑山茶宴”儀式暨中國禪院茶禮,系統地傳回日本。茶宴后逐漸演化為“日本茶道”,從而形成了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如今,越來越多的日本茶道中人慕名來到徑山寺,一償“尋根”的心愿。 (本文照片由徐忠友攝)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