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 東邪 根據考古學家長期的研究發現,地球歷史上發生過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最早的一次事件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接著是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然后是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第四次是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后一次大滅絕距離我們最近,即6500萬年前。這五次大滅絕事件已經得到考古界的公認,表明了地球過去發生的動蕩歷程。 
除了這五次大滅絕事件之外,歷史上還發生過許多小規模的滅絕事件,但去年八月份美國《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2.33億年前地球上發生的滅絕事件的論文。該論文指出,該時期地球氣候出現了劇烈變化,導致了大量生物無法適應環境而滅絕,而恐龍則在那一次事件中登上了生物圈寶座,這一事件史稱“卡尼期洪積事件”。 
那么科學家是如何發現這一事件的?卡尼期洪積事件是怎樣將恐龍送上寶座的呢? 早期科學家在巖石層里獲得什么意外的發現?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地質學家們在不同大陸上發現了一些能證明三疊紀時期的地質現象,其中紅色的砂巖就是典型特征。地質學家在意大利北部、南阿爾卑斯地區、中國南方地區都發現了紅砂巖的存在,而且紅砂巖中還存在明顯的碳酸巖快速沉淀的現象,這兩種發現都說明了三疊紀時期存在十分干旱的氣候,這種氣候當時籠罩著整個地球。 
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英國地質學家阿拉斯達·路菲爾在三疊紀巖層中發現了看似不屬于三疊紀時期的物種,例如淤泥、河床沉積物等等。這些物質與三疊紀巖層格格不入的原因是三疊紀的氣候十分干旱,而這些物質只有在濕潤的氣候環境下才會形成。這種現象不僅在英國出現,隨后在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和大洋洲都有出現。 
這說明整個三疊紀時期的氣候并非完全由干旱主導,其中有一段時期應該出現過濕潤期,而且這種氣候在全球都出現過。按照地球氣候的發展歷程,出現干旱氣候之前通常會出現氣候變暖,然后引發一段濕潤期,等濕潤期過去后,干旱氣候會緊接著出現。因此地質學家在上世紀就已經推測三疊紀時期內陸球出現過氣候變暖現象,而這一現象導致地球引發了罕見的大雨期。 這個大雨期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根據研究在這一事件中,地球維持了長達兩百萬年的雨期,突如其來的大降雨導致地球上相當一部分的生物滅絕。 那個時期的全球氣候變暖是怎樣形成的? 要想弄清楚卡尼期洪積事件的起因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該時期之前的氣候變暖是怎么發生的。地質學家從地質勘探上提出了一種經典的假說,即板塊大運動導致大規模火山爆發??崞谥暗牡厍虼箨憥缀跏且粋€整體,之后在地球板塊運動的影響下逐漸四分五裂,大陸的東邊分裂出了兩個部分,形成北美洲和南美洲,因此分裂后所形成的位置就形成了巨大的海洋,這個海洋就是太平洋。 
太平洋的出現使得周圍的大陸板塊有更多水汽輸送,使得原本處于內陸的地區在變成沿海地區后,氣候由原來的干旱變成了濕潤。同一時期,由于板塊大規模運動的緣故,地球還發生了大規?;鹕奖l,史稱“蘭格利亞火山爆發”。眾所周知,火山爆發會導致噴發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入大氣中,進一步促使氣候變暖的發生。 一方面是大陸板塊的變化導致海洋水汽增多,另一方面是火山爆發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這兩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起來導致許多地區的降雨增多,而且這場雨連續下了大約200萬年的時間,讓地球在短時間內從干旱星球變成了濕潤星球。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地球確實發生過這些現象呢?地質學家表示如今我們所發現的大部分琥珀都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 
雨水的增多導致植物需要分泌更多的樹脂來進行自我保護,否則結局就只有死亡。而一些小昆蟲也比較幸運,沒有在卡尼期洪積事件中消失,而是被裹在樹脂里,經過千萬年的地質作用,最終形成了珍貴的琥珀。說回卡尼期洪積事件的影響,許多動物和植物原本已經適應了干旱的氣候,結果短期出現的濕潤期導致它們無法適應變化,從而走向滅絕之路。 恐龍是如何在卡尼期洪積事件的幫助下登上寶座的? 在卡尼期洪積事件發生之前,恐龍只是自然界若干種生物中的其中一類,并不出色??崞诤榉e事件發生時,地球生態圈內許多物種因為無法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而被淘汰,從而空出了大量的生態位。根據考古發現,恐龍早期無法稱霸自然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在自然界有天敵,后來這種天敵在卡尼期洪積事件后消失了。 
自此恐龍猶如打開了枷鎖一般快速發展,種群的足跡從大陸的單一地區逐漸分布整塊大陸,就連如今的南極大陸上也可能存在恐龍化石。和恐龍同一時期崛起的物種還有海龜、蜥蜴和海洋哺乳動物。恐龍種群的擴張不僅發生在陸地上,還發生在海洋中??崞诤榉e事件導致海洋大面積酸化,進而導致大量海洋無脊椎動物滅絕。 可能你會認為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推測出來的,但實際上這些推測都是有依據的。地質學家在南阿爾卑斯山區發現了兩種不同時期的沉積巖,因為它們的地理特征截然不同。其中一種沉積巖比較干旱,由此判斷是洪積事件之前出現的,地質學家并未在沉積巖中發現恐龍的痕跡。另一種沉積巖有碳酸巖沉積的痕跡,這說明了它是洪積事件后形成的。 
在后一種沉積巖中,科學家竟然發現了恐龍足跡,這可以說明一點,恐龍在洪積事件之前并未擴張開來,而在洪積事件后發生了種群擴張。 恐龍之后又是如何衰落的? 卡尼期洪積事件維持了長達200萬年的時間,這相當于給恐龍200萬年發展的時間??铸堃矝]有辜負大自然的期待,在洪積事件中存活了下來,在之后1000萬年里快速發展,逐漸成為地球生態圈的霸主。然而沒有任何物種能夠一直稱霸生態圈,恐龍在稱霸了一億多年后最終還是在6500萬年前的那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消失了。 
那么距離我們最近的這一次大滅絕中發生了什么,不僅導致恐龍丟掉了王座,還從地球上消失了呢?這個問題學術界長期以來都在研究和討論,目前存在幾種假說。第一種假說,6500萬年前地球突然遭遇小行星的撞擊,引起了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進而導致了全球性的氣候災難。這種假說受到認可的程度是最高的,因為科學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發現了符合這個假說的隕石坑。 
小行星的撞擊還無法直接引起全球性生物滅絕事件,之后引起的火山爆發、海嘯等一系列自然災害,才導致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一起遭遇滅頂之災。第二種假說認為65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傳染性和致死性極強的病毒,這種病毒不僅能感染陸地生物,還能感染海洋生物,最后將地球上九成以上的生物都“一鍋端”了。 第三種假說認為當時地球上確實出現了氣候變冷的情況,但不是大規模火山爆發造成的,而是太陽活動進入了低潮期,導致太陽向地球傳遞的熱量大幅減少。相比起第二、第三種假說,第一種假說得到更多認可,因為支持該假說的證據更多。 恐龍的興衰說明了什么? 恐龍的興盛源于自然氣候的劇變,衰落也是因為自然氣候的劇變,這說明任何地球生物在自然界面前都是弱小的,只要氣候發生劇烈的變化,就很容易威脅物種的生存。簡而言之就是自然選擇的作用大于物種的努力,只有適應自然變化的生物才有繼續生存下去的機會,無法適應變化的生物注定會被淘汰。 
對于人類來說也是如此,“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從未改變過??赡艽蠖鄶等藭煌膺@個觀點,認為不能把人類放在和恐龍一起說,因為人類發展出了文明,有科技力量加持,有能力應對自然氣候環境的變化。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人類真的有能力,氣候變暖也不會愈演愈烈,如今的發展趨勢還在不斷惡化。 表面上看,大滅絕事件導致許多生物的滅絕,地球上生靈涂炭,這種場景十分悲慘。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生物大滅絕是自然界進行自我循環的一個環節,凡是不適合的生物都會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