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沒兩年,家里的錢包沒見鼓,老公的腰圍卻一天天膨脹”“為什么我每天少吃一頓飯,體重就是不降”……肥胖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很多人看著自己不斷增長的體重,渴望找到減肥妙招。別急!中醫對肥胖的認識和治療有獨到之處,下面就來深入了解一下。 · 脾腎功能 影響胖瘦 · 中醫認為,肥胖的形成與體質、年齡、飲食、運動均有關。 · 1 · 體質:中醫認為,體形的胖瘦與體質密切相關,受先天稟賦的影響十分明顯。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的“土形之人”“水形之人”,前者為全身性肥胖,后者為腹大的中心性肥胖,二者均與先天稟賦有密切關系。 · 2 · 飲食:飲食不節也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素問·奇病論》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這里的“肥美”指的是肥膩的美食,這一類食物吃得過多,極易形成脂肪,堆積體內而發胖。 · 3 · 運動:若過食肥甘,運動過少,久坐久臥,多余的能量則會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久坐久臥傷氣傷肉,肉傷損脾,氣虛脾損則會代謝失調,這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 4 · 年齡:無論男女,隨著年齡的增長,肥胖發生的概率也隨之增大。中年以后,脾胃運化功能逐漸減退,對肥甘厚味飲食的轉化功能也逐漸減弱,蓄積體內而為痰濕脂濁,形體則逐漸肥胖。 由上可見,導致肥胖的原因,除先天體質因素之外,還與脾腎的功能強弱有關。中醫認為,脾氣虛弱則運化轉輸無力,無法消化的營養物質就轉化為膏脂和水濕,留滯體內,而致肥胖。腎陽虛衰,則血液鼓動無力,水液失于蒸騰氣化,導致血行遲緩,水濕內停,而致肥胖。脾虛、腎虛是肥胖的內在因素,痰濕是肥胖的病理結果。 · 防治肥胖 中醫方法多 · 中醫有許多防治肥胖的方法,如內服中藥,外用針灸、按摩等。 · 內服中藥 · 內服方法包括口服中藥湯劑、代茶飲等。《黃帝內經》將肥胖者分為“膏人”“脂人”“肉人”3種類型,根據不同類型的肥胖,結合前面分析的病理因素,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或以健脾為主,或以化濕為先,或以溫陽為上。有學者對近20年來治療單純性肥胖的中藥進行統計后發現,使用頻率最高的5味中藥依次為:茯苓、白術、澤瀉、山楂、陳皮。藥物功效涉及健脾利濕、理氣化痰、溫陽利濕、泄濁逐瘀多個角度,藥物歸經以脾經、胃經為主,藥味以甘味藥居多,藥性多屬溫性。 由此可見,減肥用藥時,單純用市面上常見的紅豆、薏米等,祛濕減肥效果并不理想。不同藥物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 中醫外治 · 外治法包括針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作為中醫傳統療法,穴位的選取結合不同手法的運用,在治療肥胖上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外治法多以辨證結合經驗取穴,主要取胃經、脾經、任脈上的腧穴,通過調節氣血經絡,影響脂肪代謝。常用的穴位包括胃經的足三里、天樞、豐隆、上巨虛、內庭,任脈的中脘、氣海、關元等。 · 辨證論治 減肥才有效 · 中醫將肥胖大致分為虛、實兩個證型:以痰濕瘀阻為主的肥胖屬于實證,以脾氣虛、腎陽虛為主的肥胖屬于虛證。 · 虛證 · 肥胖特點:肌肉松軟,易疲倦,四肢浮腫,食欲差、食量少。 常見人群:中年女性偏多。這類人脾胃功能較差,平時需要多加運動,鍛煉肌肉。 常用藥物:可使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濕功效的藥物,如黃芪、茯苓等。 外治取穴:可按摩和艾灸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有助于健脾利濕。 · 實證 · 肥胖特點:肌肉結實,食量大,愛吃冷飲,易饑餓,大便多有不暢。 常見人群:中年男性居多。這一人群應盡可能地控制飲食攝入總量。 藥物選擇:可選用消導通瀉的藥物,如山楂、枳實等,加速代謝和廢物排出。 外治配穴:大便不暢時,可按摩食指末端的商陽穴,調節消化道功能,促進腸道蠕動,加快人體新陳代謝。 很多胖人屬于虛實夾雜的類型,所以需要在辨證了解肥胖類型和原因后,用中藥方劑結合外治法進行治療。不同療法結合使用,效果更佳。 文: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林 編輯:梁婧 審核:吳衛紅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看美容美體,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