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系發達,有三湘四水之稱。洞庭湖水系不僅覆蓋全省,還延伸到相鄰省份。在公路鐵路興起之前,湖南的貨物運輸主要依靠水路進行。湖南通過長江可以連通長江流域各省,通過湘江可以到達粵桂邊境,通過沅江可以西進貴州,在很長時期都是兩湖地區連結嶺南、云貴的紐帶。 洞庭湖水系分布圖 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由于各種原因,水運在湖南的貨物運輸中的地位開始下降。2020年湖南港口總吞吐量1.358億噸,居全國各省內河港口吞吐量第九位。這個排名看似不低,但卻排在長江中下游各省市倒數第二,僅高于上海。湖南省的港口吞吐量僅為湖北省的35.7%,相當于江西的72.4%,是長江中游三省中最低的。 湖南內河運輸在貨運中地位的下降,除了公路鐵路運輸的興起之外,也與其水系本身的航道條件不佳有關系。湖南雖是沿江省份,但其所臨接的荊江河段灘多水淺,一直都是長江航運的梗阻段。雖經多次整治,但其航道的通行能力一直無法滿足需求。 洞庭湖及周邊水道,可以看到普遍水淺灘多 另一方面,洞庭湖水系自身的航道條件也較差。在湖區和平原地區,洞庭湖水系與長江荊江段類似,呈現灘多水淺汊流多的特點。而各河中上游則大多穿行于山地丘陵之中,灘多水急彎道多,航運條件普遍不佳。早期主要通行木船和機動船,噸位小吃水淺,因此問題不大。 但從九十年代開始,內河船的噸位越來越大,吃水越來越深,航道條件差所造成的障礙也就越來越突出,從而阻礙了湖南內河航運的發展。另外早期的水電站在建設上沒有考慮航運,普遍沒有設置船閘,也是造成湖南內河航運發展相對于湖北江西緩慢的重要原因。 為了改變湖南內河水運落后于長江中下游省份的現狀,湖南省在2010年編制了《湖南省內河水運發展規劃》,大力推動水路運輸的發展。規劃決定投入1700億元,用20年的時間,建成“一縱五橫十線”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 其中一縱指湘江;五橫則指沅江、淞虎-澧資航道、澧水、資水、漣水;十線則是耒水、舞水、南茅運河、塞陽運河、淥水、汨羅江、瀏陽河、藕池-華容河、酉水、馬凌航道等十條河流。這其中湘江、沅江、淞虎-澧資航道是發展的重點,計劃全部建成Ⅲ級及以上等級航道。 目前規劃建設時間已過半,其中重點建設的湘江航道已建成岳陽至衡陽的Ⅱ級航道,可常年通行2000噸級船舶。衡陽至永州可常年通行1000噸級船舶的Ⅲ級航道也以完成2/3,將在長江各主要支流中率先完成全線千噸級航道建設。 下一步則是將高等級航道進一步延伸到永州以上的瀟湘二水,為湘桂運河的建設奠定基礎。湘桂運河則將是湖南內河水運發展的重點項目,計劃通過人工運河連通湖南的瀟水和廣西的漓江,進而實現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連通,成為湖南繼長江之后的另一條通江達海水運通道。 湘桂運河有東西兩線方案。西線利用靈渠舊道,通過逐級提升水位的方式實現通航。東線方案利用瀟水支流永明河和漓江支流恭城河,通過高水頭航電樞紐加人工開挖河道的方式,最終實現兩江連通。綜合考慮投資成本,水源來源,以及古跡保護的需要,業內專家多傾向于東線方案。 除了湘江之外,沅江和淞虎-澧資航道也是湖南重點建設的內河航道。淞虎-澧資航道連通澧水、沅江、資水,是洞庭湖西側最重要的一條航運通道,規劃等級為Ⅲ級。淞虎-澧資航道可以讓湘中城市群直接西進宜昌通達川渝,從而避開航道運能不足的荊江航道。而且可以縮短航程300公里左右,是湖南與國家規劃的中國經濟第四極成渝經濟區最便捷的水運通道。目前該工程仍在進行之中,預計在“十四五”期間能夠完工。 沅江航道目前已經大致能夠貫通,但航道等級偏低。除常德以下河段為Ⅲ級航道外,其他河段都是Ⅳ、Ⅴ級航道,只能通行千噸級以下噸位船舶。因此下一步的工作,則是將其全線提升為高等級航道。今年四月份,常德至鲇魚口的常鲇Ⅱ級高等級航道工程建設已經開工。之后則將是常德市到湘黔邊界的Ⅲ級航道建設,不過那是下一步才會開始的工作。 在規劃中,預計2020年內河貨運量達到29470萬噸,港口吞吐量達到43600萬噸。但2020年的實際貨運量和港口吞吐量都未達到預訂目標,因此湖南發展內河水運的工作仍然任重道遠。要想拉近與長江中下游其他省份的差距,湖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