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保,字永亭,號雙林,河北深縣人。入宮后的馮保運勢很好,嘉靖十五年,馮保入選內書堂讀書 ,十七年撥至司禮監六科廊寫字,三十二年轉入內書房,三十九年升管文書房,任司禮監秉筆太監。隆慶元年提督東廠,御馬監。 馮保能官運亨通,也和他自身的能力分不開。整個明朝的宦官論文化修養,馮保如果稱第二,怕是沒有人敢稱第一了。他在司禮監任上編刻了許多書,如《啟蒙集》、《四書》、《書經》、《通鑒直解》、《帝鑒圖說》、《經書音釋》等。 除此之外,馮保還通樂理、擅彈琴(還會造琴),并且他的書法頗佳,大家可以看看他在名畫《清明上河圖》上留的題跋。 《清明上河圖》局部 不過馮保在政治斗爭上就沒有他在文化修養上那么高的水準了。隆慶元年司禮監掌印的位置空出來了,本來應該由太監中排第二號的馮保(司禮監秉筆兼提督東廠)頂替上去。但是馮保跟高拱關系不好,高拱不想他權力太大。 高拱就踢開了馮保,先把御用監的陳洪推上了掌印太監的位置。但是陳洪能力不足,勝任不了職務。高拱依然把馮保晾在一邊,推薦了尚膳監的孟沖。馮保雖然恨得咬牙切齒,但是拿高拱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個時候有個人向馮保伸出了橄欖枝,這個人就是內閣閣臣張居正。張居正雖然與高拱無仇,但是張居正看中了高拱的位置(內閣首輔)。既然有共同的敵人,那么聯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過兩人即便是聯手也沒有和高拱斗的資本,因為高拱有個強大的靠山,隆慶皇帝。但是高拱也不是沒有弱點,高拱看不起女人。在隆慶還是太子的時候,高拱就不怎么把他的妃子們當回事兒。隆慶登基之后,他的嬪妃們,在高拱眼里也不過是一群無知婦人,哪有資格走到前臺指手畫腳。 張居正抓住這個漏洞,通過馮保加強跟皇太子(萬歷)生母李皇妃的關系,建立了一個牢固的鐵三角,靜待機會。 隆慶六年五月,病危的隆慶遺命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并且拉著高拱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在高拱還沉浸下先帝駕崩的悲痛,以及自己仍然大權在握的幻境中時,張居正耍起了心眼。 張居正以內閣的名義私擬了一份遺詔,交給馮保披紅(不知道馮保是怎么加璽的,這個史籍沒有明確記載,可能是李貴妃以嗣皇帝的名義逼迫掌印太監同意)。馮保在隆慶駕崩后,立刻宣布了遺詔。 遺詔主要內容是任命馮保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并與內閣一起輔佐幼主。張居正的操作讓高拱誤以為張居正只是被馮保、李貴妃脅迫或者利用參與了遺詔之事。所以他決定先對付馮保,搞掉馮保后張居正自然就唯他命是從了。 這就是張居正精明的地方,高拱、馮保無論誰贏,起碼他沒有大的損失。高拱勝,他無非就是繼續潛伏等待時機;馮保勝,他則可以升任首輔。簡直就是無本買賣。 高拱對付馮保的辦法非常的簡單,他讓人彈劾馮保和司禮監,然后高拱以內閣首輔的名義票擬:依祖宗成法宦官不能干政,應剔除司禮監輔政之權并將馮保革職。馮保政治水平差的地方就表現出來了。 馮保代萬歷披紅“知道了”。按照我們傳統的話術,這可以理解為委婉的拒絕。畢竟皇帝一般不會直接回絕內閣的票擬,不同意都是用暗示性的話,畢竟我們的傳統是需要顧及臉面的。但是馮保沒想到,高拱可以裝傻就按字面意思去解釋為“處理意見,皇帝知道了,并且沒有反對”。 高拱畫像 拿到披紅和蓋印的高拱,得意在內閣把馮保嘲笑了一番。得知消息的張居正馬上通知了馮保,這時才明白過來的馮保嚇得渾身冒汗,但是毫無辦法。因為高拱手上已經有了可以直接處置他的圣旨。 張居正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再次伸出橄欖枝 – 我可以救你!他告訴馮保,高拱拿到披紅后得意忘形說了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只需要改成 “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去李貴妃和陳皇后處告狀說高拱欲謀立藩王,即可。 如夢初醒的馮保急忙去后宮聯絡,果然如張居正說的一樣,驚慌失措的兩宮太后急忙要求馮保聯絡張居正把高拱趕走。還在高興中的高拱第二天就收到了,讓他回家的圣旨。
對于馮保來說,這時對高拱的恨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上一層樓。畢竟這次如果沒有張先生搭救怕是要身首異處了。所以不報復高拱,那是不可能的,對于張居正來說這種事情也不是不能做。 很快張居正和馮保安排了一個叫王大臣的智障人士,在萬歷元年正月十九,攜帶匕首出現在宮廷。毫無意外,王大臣被當場捉拿。很快馮保的審訊結果就出來了,王大臣供認自己是受高拱指使,欲行刺皇帝。 朝廷一片嘩然,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這是栽贓陷害。官員們紛紛彈劾馮保演技拙劣、心思歹毒(這個罪名如果成立高拱不是死罪的問題,而是要夷幾族的問題),要求張居正安排三堂會審。 說明:這件事我和不少人的看法不一樣。我覺得張居正就是故意把事情設計的如此拙劣,因為這樣一來大家反而更會相信這是馮保的陰謀(一個閹人嘛,能想出來的都是爛招、毒招),他比較好撇清關系。而且當時弄死高拱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搞臭他,不讓他有重返官場的機會就行了。 由于官員們的集體反對,張居正只得同意重審。重新會審時,王大臣耐不住行刑,翻供了。當堂開始供認上次的口供是受馮保指使說的。錦衣衛都督朱希孝怕牽連太多而不能收拾,急忙制止了審訊。 事已不可為,宮內的其它太監也紛紛勸馮保停手,馮保只好放棄。張居正馬上給科道言官傳話,說此事我當保高拱無事,你們也不要在上疏彈劾了。最后王大臣先是被毒啞,然后草草審訊后處死了事。 萬歷初年的政治斗爭就這么荒唐的結束了。張居正開始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中去,歷史上有名的張居正改革拉開了帷幕。這個時候的馮保展現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馮保登上權力的巔峰之后,卻并沒有展現出在政治、權力上有多大的野心。朝政方面他幾乎是無條件的支持了張居正,差不多張居正送來的票擬他都直接披紅加璽了。那他的興趣在哪里呢? 一個是前面提到的文學方面,他幾乎把宮藏的書籍、字畫都過了一遍(順便把《清明上河圖》給偷了出來),而且他還自己出書。另一個興趣就是教育皇帝。 馮保出身貧寒,自小歷嘗世道之艱辛,心里可能也憤世嫉俗,希望改變世間的一切。在絕大多數底層人的心目里,改變世道的方式就是寄希望于天子圣明、大臣賢德。這也是數千年來底層民眾的青天心理,總覺得壞的是下面的官吏,高高在上的皇帝、大臣都是好的。 現在已有賢臣張居正,那么自己就應該輔佐幼年天子好好讀書成材。教育皇帝方面馮保有些類似王振。他并不刻意去討小皇帝的歡心,而是督促皇帝學習、限制他玩耍,嚴懲敢引誘皇帝玩樂的宦官、宮女。萬歷皇帝的生母李太后(萬歷登基后冊封生母為孝定皇太后)也非常高興馮保能嚴厲管教自己的孩子。 李太后和當時天下大多數母親一樣,覺得孩子需要嚴格管教方能成材(慈母多敗兒嘛)。但是他們母子的身份特殊,因禮法平時都是分開居住。而且李太后可能也自知自己管教方面能力欠缺(她就非常寵溺萬歷的弟弟潞王),所以管教的事多假旁人之手可以有效的降低母子間沖突的幾率。 萬歷八年就出了大事。一次夜宴中,萬歷讓身邊的兩個宮女唱曲給自己聽,兩個宮女推說不會。萬歷大怒,但是宮女和幾個宦官以為皇帝只是醉酒發酒瘋,反而大笑(說明平時萬歷對待身邊侍從比較隨和)。 被氣的憤怒爆表的萬歷,拍桌子令宮廷侍衛將他們拉出去斬首。這些宦官和宮女這才意識到這個少年是口含天憲的天子,急忙下跪求饒,其余宦官、宮女也紛紛下跪求情。找回天子感覺的萬歷,心情一下就舒暢了很多,于是就讓那兩個宮女割發代罰,起哄的宦官仗責了事。 但是馮保將這件事報告給了李太后。李太后覺得事情很嚴重,長此以往自己的兒子要成昏君。于是她去掉飾品,身著素衣,把萬歷帶到太廟。跪在祖宗牌位面前,李太后嚇唬萬歷要廢其皇帝位,改立潞王。 萬歷跪在李太后面前苦苦哀求很久,李太后才表示收回成命。但是萬歷得下罪己詔(這對所有的皇帝來說都是恥辱),皇帝身邊的那些人也被馮保全部斥退,安排翰林院的學士們來充實皇帝的閑余生活。 這次事件對萬歷皇帝的心理影響很大(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里有比較詳細的解釋),皇帝對于告密者馮保也不可能沒有想法。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故于任上。臨終前,推薦他的主考官潘晟進入內閣。馮保還像往常一樣準備批復同意潘晟入閣。但是張四維發動御史雷士楨、王國,給事中王繼光彈劾潘晟,潘晟就只得上疏推辭。 大明王朝1566 劇照 張四維就票擬同意,萬歷皇帝也立即予以批準。此時手里拿著張居正薦章的馮保,應該感到了一股寒意。馮保并不打算束手就擒,他發動言官彈劾吏部尚書王國光,說他賣官鬻爵、盜賣朝廷資產,而且是張四維的私人。 張四維也沒閑著,他發動御史彈劾馮保的親信錦衣衛同知徐爵。說徐爵本是一名逃犯,卻被馮保升為錦衣衛。接著又彈劾前薊遼總督梁夢龍(張居正任命的),說粱為謀官給馮保送錢,并將孫女許配給馮保侄子,以此來討好馮保。 雙方都沒有直接攻擊對方,實際意圖很明顯,就是要看風向。這個時候皇帝的態度就決定了一切,很快萬歷下令將徐爵收監(后定罪斬首)。皇帝表明態度后,御史李植上疏彈劾馮保十二大罪狀。萬歷并沒有去糾結這些罪狀是否屬實,直接下命馮保去南京閑住,并抄沒家產。
不過馮保長期嚴厲的管教還是有點效果的,萬歷皇帝下旨前還是有點害怕的,他說:“若大伴上殿來,朕奈何?”在老太監張鯨的鼓舞下才下定決心。 這個時候唯一能拉馮保一把的人就是李太后了,但是李太后只是安居后宮靜觀前朝的一切,也許是覺得皇帝已經不需要馮保管教,馮保該找個地方去歇一歇了。 馮保一生雖然看似沒什么大作為,但是有時候沒有作為就是大作為。雖然有被張居正利用的嫌疑,但他事實上改變了有明一代朝廷內斗不斷的政治格局。張居正改革能推行下去這就是重要原因。而且也證明了,沒有內斗的明朝才是最好的明朝。 就算是不提政治成績,光憑可以留跋于《清明上河圖》,馮保已經可以名傳萬年,作為生活在鄙視鏈底層的閹人來說,這也足以自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