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的方法很多,古代功夫有三千六百門、四萬八千法?,F在流行的功法,根據北京有關部門的統計,大約有三千多種。這些方法多出自古代道家、佛家、醫家、武術或民間的功夫,由于出處和歸屬的不同,因此有著繁多的名稱,但究其實質,絕大部分屬于古代經典氣功方法的小乘——初級部分,是以醫療保健為主要目的的,稱為氣功療法。在形式上,氣功療法分為動功、靜功兩類,經絡導引功也不例外,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第一節動功十二式 預備式 動作: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腳尖微向里扣,以感到腳背繃緊有力為止;雙膝微曲,脊柱輕松直立,百會輕輕上頂,如有物懸吊;兩眼平視,嘴唇輕輕閉攏,舌尖輕抵上腭,口唇放松;兩手自然下垂于體側,掌心向內,五指自然分開,松靜站立,呼吸緩慢勻細,意守少商、勞宮兩穴。(見圖1) 注意點:1.預備式自我調整的順序是:腳→膝→脊柱→頭頂→眼→口唇→兩手→少商、勞宮。 2.預備式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預備性質的架勢,而是意味著人由一般狀態(如工作、學習、睡眠等)進入到“氣功狀態”,全身從思想到身體,放松入靜,恬澹虛無。經過一段時間練習,松靜后氣歸丹田,可呼吸、意念配合,選擇一個良好的練功場所,先接天之陽氣,后接地之陰氣,而后天地之氣同接,再進一步忘息后,身體與天地之氣同化,如此松靜地內氣運行,為練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功夫便會日益進步。 3. 預備式時間長短不限,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有人一個預備式需要1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這與功夫深淺及練功程度有關。 4.初習的人不一定非要硬性地按上述動作要求“擺架勢”。以我的經驗看,基本符合要求就行,否則容易違反松靜的原理,以至于收不到氣功的效應。這一點在整個動功中均應注意,因為靜則氣生,松則氣行,練功的姿勢也是圍繞這個中心而進行的。 氣功反應:練功早期,預備式氣感較差,進一步練習,則有氣在下肢內外側運行感,繼之有氣至丹田和運行周身的感覺。繼續練習可與天地之氣相接,但這一定要在內氣功夫有一定基礎之后,否則,過早地頻頻與“天、地之氣”相接——采氣,反而會對功夫有害。 第一式 舒指拔長 動作:意在少商穴,以少商穴力量帶動拇指緩慢地向前方翹起,其余四指自然彎曲不動;至一定程度后,放松,還原。重復三次。注意少商穴的感覺。 注意點:1.意守少商穴并非死板地想著其具體位置,初練功夫時只需意守少商周圍的區域即可。待練至一定程度,少商穴打開有氣感反應后,即會感知少商穴在哪兒。 2.翹拇指動作要在意守少商一會兒后再做,這樣有利于打開少商穴;拇指上翹是以少商穴帶動,而不是以“力”上翹,動作要緩慢悠閑,有晴空中“白云悠悠”的韻味,切忌剛猛的運動。補、瀉的要義也在里面了。 第二式 提掌抱球 動作:接第一式,拇指再次上翹,少商穴似有線牽引上提,順勢帶動兩掌、時向前、上呈弧形提至胸前,約與中丹田(心窩與臍的中間區域)相平,兩掌心相對,相距略窄于肩,拇指用氣勁微翹,其余四指自然伸直并攏,意守少商、勞宮兩穴,注意體會兩手間的感覺。(見圖2) 注意點:1.兩掌前起時,要以意催氣,氣至少商而帶動兩掌、肘前起,勿用拙力。 2.兩掌抬起后的高度不要超過擅中穴。掌前起,肘隨之,但要以掌帶肘。 3.上肢側面在動作完成后大小臂呈V形,該式只作一次。 氣功反應: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兩掌抬起時會有一種輕飄的感覺,好象有東西托起似的。有的人則感到非常沉重,連胳膊都抬不起。再繼續練,隨著兩掌的上提,身體兩側會有氣隨之上升,至腹中、三焦,膽經氣機隨之調暢,抱球的感覺很明顯。再進一步觀兩手間的“球”,會觀到“光色”,兩手掌中間也會有一些特殊的反應,對全身經氣的調整也比較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