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良將系列之徐盛(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徐盛重大事件之四——濡須之戰建安二十二年(216)冬,曹操親率大軍從濡須方向發動進攻。孫權不久也來到前線督戰,徐盛隨軍出征。此前提過的徐盛疑懼蔣欽,而蔣欽以寬廣的器量化解誤會,就發生在此時。 呂蒙、蔣欽共掌濡須諸軍,與曹操大軍展開激戰。在這次戰役中,徐盛一掃此前合肥之戰失矛落跑的狼狽,為自己正了名。
這段描述非常仔細。當時東吳水軍有很多蒙沖戰船橫在江面,突然刮起一陣強風,許多船被吹到曹軍駐防的對岸,徐盛也在其中。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又不知對方虛實,東吳將士都不敢下船,只能祈禱這陣強風趕緊平息,好迅速撤離險境。 徐盛不然,他領著本部士兵反客為主,主動上岸攻擊曹軍營寨。可能也是這風刮得實在太大,曹軍士兵也都在避風,而且想不到這種天氣東吳還會來進攻,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引起不小的混亂。不過這畢竟是臨時起意,也不能戀戰,于是當風變小之后,徐盛趁著曹軍還沒緩過神來,就迅速脫離戰斗,駕船返回了對岸。 孫權得知徐盛的勇猛,大大地稱贊了一番,陳壽用“大壯”來形容。整個《三國志》里“大壯”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張遼在合肥之戰的天神下凡,一次就是徐盛突襲曹營。 但是,客觀地看待這個現象,大家都知道徐盛這次戰功還是遠遠不能跟張遼相提并論的。張遼是合肥之戰曹軍大勝的首功,主導了戰事走向,更被曹操拜為征東將軍。而徐盛這次戰功只是小規模突襲,對濡須之戰全局沒有重要影響,戰后也未有記載對其的封賞。 不論如何,徐盛這次能夠臨危不懼,化被動為主動給曹軍以殺傷并全身而退,確實有過人之處。只是要客觀看待“大壯”的評價,這就是一種形容詞,是陳壽的評價,不要把評價錯當成史料。 一個人看待別人是什么樣,不僅僅依靠客觀事實,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就像著名的蘇軾與佛印關于牛糞的玩笑。上期講到徐盛因為想要懲處蔣欽手下不法的小吏未果,而十幾年惴惴不安。十幾年后在濡須之戰期間,蔣欽主動化解了徐盛的誤會,但徐盛卻又對另一個人心存芥蒂。
濡須之戰東吳主將為呂蒙、蔣欽二人,戰后二人均得到升遷,而濡須督的位置則被孫權交給了周泰。在周泰篇筆者講過,周泰除了在孫權十幾歲時保護其從眾多山賊追擊中脫身之外,正史上周泰的事跡并沒有演義中那么豐富,也沒有太出彩的戰功。 所以,這就引發了朱然、徐盛的不服。朱然且不提,徐盛可是剛獲得孫權“大壯”的稱贊,結果得到提拔的卻是表現并不突出的周泰。可以想見,徐盛不滿的情緒全都寫在臉上,可能還有一些言語過激,以至于這種不滿被清楚明白地寫進了史書。 也正是朱然、徐盛的強烈不服,才有了孫權命周泰當眾解衣,逐一指著周泰身上的傷疤,要其說出受傷原因。周泰只得如實回答,都是當年保護孫權,用身體給孫權擋刀劍所受之傷。 其他人戰功再高,也沒有救主功高,更何況濡須之戰里也沒有人立下決定勝負的大功,除了服從孫權的任命外,任何人都沒有更多的理由不服。 結果徐盛也沒有得到提拔,不知道是否因為不服周泰而讓孫權不太高興。往好了說,可以認為徐盛是直脾氣,想法單純有不滿就表達出來,武人么,有些脾氣血性是正常的。但一個內心畏懼同陣營高級將領十幾年的人,心眼可能著實有點小了。 徐盛重大事件之五——屢建戰功黃初二年(221),夷陵之戰前夕,孫權為避免兩線作戰,遣使向魏國稱臣,成為“魏帝國下的吳王”。曹丕派使者邢貞前往東吳,拜孫權為吳王。 既然是魏國的藩屬,自然不能怠慢朝廷使者。于是孫權出都亭早早地等著邢貞。邢貞見東吳君臣都在迎接自己,不禁有些得意忘形,滿臉都是驕橫的神情。 連曾經的降曹派張昭都很憤怒,更不用說武將們。脾氣火爆的徐盛無法忍受,對身邊的同僚大聲說道:“我徐盛不能建功立業,為國家打下洛陽,吞并巴蜀,才使君王只能與邢貞這種人商談結盟,真是奇恥大辱!”說罷痛哭流涕。 邢貞就在不遠處,自然也聽見了徐盛的話。這時邢貞也清醒了些,向同行的人說道:“江東有這樣的文臣武將,絕非久居人下者啊!” 邢貞代表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拜大將軍、領荊州牧,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等于說吳國的建立,源頭在曹魏冊封,這當然讓東吳群臣非常不爽。雖說實質上曹魏對東吳并沒有任何控制力,但以曹魏藩屬的身份開國,從情感上確實非常難以接受。 不管怎么說,孫權的吳國建立起來了。既然建國了,自然也要封賞群臣,進行一次集體晉升。徐盛升任建武將軍,封都亭侯,領廬江太守,享有臨城縣的封邑。 不久劉備發兵東進,夷陵之戰爆發。陸遜作為大都督領兵五萬拒敵,徐盛也隨軍出征。火燒連營之后,徐盛作為先頭部隊迅速攻占多個蜀漢營地。劉備逃入白帝城,徐盛、潘璋、宋謙等人紛紛求戰,請求立即攻入益州。孫權向陸遜征求意見,陸遜認為繼續西進會引來曹丕趁虛而入,于是東吳大軍迅速撤回。 果然,曹丕點起四路大軍從洞口、濡須、南郡三線齊發,對東吳發起了前所未有的強大攻勢。最終三路攻勢全部被化解,東吳不僅取下荊州,還連退蜀、魏兩波猛攻,聲勢達到鼎盛。這也是戰將與主帥格局的不同吧,徐盛眼里只有戰斗,攻城略地建立戰功,而陸遜則能考慮全局,權衡利弊。 曹丕的四路大軍中,東路軍主帥為征東大將軍曹休,率領張遼、臧霸、賈逵、王凌等大將直撲洞口。東吳方面以前將軍呂范為主帥,帶領徐盛、全琮、孫韶等五路軍迎戰。
冬季的某天,恰逢臺風過境,東吳戰船被刮得七零八落不受控制,多達數千人溺死在江中。還好徐盛沒有慌,積極組織東吳將士自救,把戰船又重新聚集起來,返回營地。之后徐盛穩扎穩打,在兵力處于弱勢時也沒有讓魏軍占到什么便宜。 隨后曹休以臧霸為先鋒攻打徐陵,徐盛、全琮趁對方撤軍時發起反攻,斬殺魏將尹盧。戰后徐盛升遷為安東將軍,封蕪湖侯。 徐盛重大事件之六——百里長城黃武三年(224),魏文帝曹丕再次打起伐吳的主意。 徐盛獻計,認為應該把建業城外圍修筑土臺,扎上籬笆,在土臺上用草扎成一座座假的城樓,長江上再大擺戰船,以嚇阻曹丕。其他將領們都覺得這玩意騙騙傻子還行,不可能糊弄住曹丕,但徐盛堅持己見,力主扎籬笆筑草城。孫權覺得,反正也沒什么損失,試試就試試唄,便批準了計劃。 長江邊最不缺的就是野草,利用起來簡直不要太方便,很快沿岸守軍便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數百里防區迅速建成了一座草長城。
說來也巧,曹丕是第一次親眼見到長江,并不熟悉當地環境。只見到對岸霧蒙蒙一片,看得很不清楚,隱隱約約似乎有一道城墻在岸邊綿延不絕,一直延伸到視線之外。曹丕大為震驚,怪不得孫權敢定都長江邊上的建業,原來東吳居然已經修筑了如此堅固的防御工事,且不說水軍東吳本就占上風,即便打過去,也會被這道城墻擋住,實在很難辦。 曹丕內心的驚訝當然也會反映到指揮上,必勝的信心消散大半,加上恰逢江水大漲,對岸的虛實更加無從得知。不久,曹丕便決定撤軍。這場疑兵之計大獲成功,東吳諸將對徐盛佩服不已。 看來徐盛不光脾氣火爆,也是有一定智謀的,盡管曹丕退兵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但徐盛的百里疑兵對曹丕的影響,應該占到很重的程度。 黃武中年(224-229),徐盛去世,其子徐楷承嗣。 客觀地講,徐盛在名將如云的三國時代并不算一流將領,畢竟所謂江東十二虎臣,不可能水平全都一樣,肯定有個高低之分。綜合來看,徐盛應該屬于排位比較靠后的類型,論資歷比不過程普、韓當;論大功比不過黃蓋、甘寧;論忠烈比不過陳武、董襲;論親疏,比不過凌統、周泰。而且縱觀徐盛相關史料,他的許多戰功是同其他將領一起立下的,缺少對戰事整體有重大影響的事跡。 不過正如筆者在上篇開頭說的那樣,人們關注三國的焦點在于大人物主導的精彩故事,運籌帷幄的是他們,而實際沖鋒陷陣的,更多還要靠徐盛一類的戰將。觀察徐盛,也有助于我們認識那個時代,不那么傳奇、不那么突出,卻是各個勢力不可或缺的戰將,使我們對三國歷史能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