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系以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帶為中 心,包括紹興、上虞、余姚、寧波、諸暨、鎮海等地的青瓷窯。越窯從唐五代起便成為著 名的青瓷產區,獨 創“秘色瓷”更是為宮廷專用御器,至宋時開始衰落轉向民間,生產民用瓷器,自此盛名漸被龍泉窯青瓷所取代。
越窯自從中唐時期出現匣缽裝燒工藝之后,其藝逐漸流行,至晚唐時期成為裝燒工藝的主流,尤其是碗、盤類器物都是放在匣缽內裝燒。北宋中期出現明火疊燒,無疑是裝燒工藝的倒退。 越窯遍布山陰、會嵇 ( 山陰、會嵇今紹興市 ) 、余姚、上虞、肖山等地。越窯從商代燒造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陶起直到東漢時期,我國陶 瓷史上劃時代重大發明,上虞縣小仙壇、帳子山一還發明成熟瓷器,也是我國目前 發現的最早的瓷器的源地。
越窯是唐朝時的名窯,在越窯生產的青瓷中,有一種瓷器格外神秘,它被稱為“秘色瓷”,在唐、五代和宋朝的皇 室都在使用這種瓷器。 越窯瓷器之所以著稱于世,不僅因其釉色如冰似玉,且造型精美,千姿百態,深受國內外人們的喜愛和珍視。從唐代 開始,越窯青瓷便通過絲綢之路銷往日本、東南亞、巴基斯坦等地。近年來,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巴基斯坦、伊朗、埃及、肯尼亞等地都有越窯青瓷出土或被發現。
靠兵變起家的趙匡胤為大宋江山制定了偃武修文的國策。于是,有宋一代崇尚文治,是中國歷史上“郁郁乎文哉”的時代。制瓷業也迎來了百花齊放、群芳爭妍的繁榮局面。歷史悠久的越窯也在這時達到了鼎盛。一方面是中晚唐以來沒有間斷的瓷業生產使其工藝技術達到了超越前人的至高境界;另一方面是在宋代已形成了朝野嗜好越窯青瓷的社會風氣,即宋人葉寅《坦齋筆衡》所謂“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磁”。 環境影響可能才是主要的。瓷器的燒制需要最基本的兩個點,一是原材料,二是炭火。越窯青瓷對原材料要求極高,普通的黏土根本無法滿足,古代沒有保護植被這一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