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戰國初,約公元前494年至前473年這二十年間,在祖國的東南地域,兩諸侯國之間演繹了一場吳越爭霸的精彩“大劇”。大家知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時。弱小的越國經過近二十年的韜光養晦、經營與備戰,終于完成了興越滅吳的夙愿,越國由此成為春秋時的最后一個霸主。 吳越爭霸中,主角除了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外,不得不說導演這場“大劇”的核心人物,即越相國范蠡及與之默契配合的越大夫文種等,少不了對方的吳相國伍子胥和太宰伯嚭等,還有一位美女,她就是越國進獻吳王的絕世美人西施。 現對上述歷史人物評析如下。 夫差:夫差是繼吳王闔閭后吳國歷史上又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在相國伍子胥的輔佐下,國力大增,百姓富足,兵強馬壯。曾戰勝北方大國——楚國,一躍成為當時有影響的諸侯國之一。夫椒一戰,大敗越軍,為先王闔閭報了一箭之仇。從此,越成了吳的屬國,越王勾踐入吳為奴三年。應該說這是吳國最鼎盛的時期。 此時的吳王夫差,已不滿足于稱霸東南一隅,心想入主中原。不久應北方小國魯國之求,派兵伐齊助魯,艾陵之戰凱旋而歸。 為實現入主中原的野心,夫差親率大軍參加諸侯各國的黃池會盟,氣勢宏大,撼動了晉國的中原霸主地位,令周天子及各諸侯國刮目相看。 然而,他好大喜功,以“仁君”自詡,親小人遠賢臣,重用佞臣伯嚭,聽不見相國伍子胥的逆耳忠言。在他驕縱輕敵及麻痹心理“支持”下,勾踐的“興越滅吳”方略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并瞅準時機就在他參加諸侯會盟之時,越國發動全面襲擊。得知國內遭遇越軍進犯,吳軍火速趕回也難扭轉敗局,最后夫差自刎以謝國人。 勾踐:或因臥薪嘗膽的故事而被后人作為勵志典范的勾踐,其實他算不上一代明君,只不過因為幸運得到了范蠡、文種兩個高人的輔佐,有這兩個曠世奇才作為股肱之臣,才使得忍辱負重的他,能夠雪恥復仇并成就霸業,成為春秋末期的一方霸主。 “狡兔死,走狗烹”,范蠡看的最清楚,越王能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在助力勾踐完成興越滅吳大業后,他選擇急流勇退,而留下繼續輔佐越王的文種,最后競被勾踐賜死。 范蠡:他本是楚國人,年輕時得世外高人百里先生的真傳,天性聰慧又學富五車。胸懷治國安邦之志,卻與世俗格格不入。在常人眼里他就是一個怪人,甚至一個瘋子。 然而,他終被文種的慧眼識破,同為楚國人,國內沒有用武之地,二人決定一起投奔越國,其時吳與越、楚都是敵對國,他們決定實施“扶越滅吳助楚”的大戰略。 在越國,范蠡得以大展宏圖,先在越國境內考察,后陪越王勾踐入吳為奴。在他與文種的合謀策劃下,吳太宰伯嚭被一次次的賄賂所擊倒,使之成了越國的幫兇與“說客”。 三年奴役,三年“佯裝”,正是他陪伴勾踐忍辱負重,圖謀東山再起。在伯嚭的慫恿下,吳王夫差看到“勾踐已徹底臣服了”,出于同情與信任,同意釋放勾踐君臣返回越國。 在越國,范蠡成功實施他的一系列富國強兵舉措,使國力大增,民心匯聚,軍力提升,而吳國卻在大興土木,又窮兵黷武,國力衰減,在表面假象和各種情報的迷惑下,夫差完全放松了對越國伺機反撲的防備。 按照范蠡的謀劃,經過近二十年的練兵備戰,終于等到伐吳的最佳時機:伍子胥已被賜死,夫差遠去中原會盟,國內空虛防守薄弱。越國君臣同仇敵愾,范蠡率大軍殺向姑蘇城。圍困王宮三年,吳軍不戰而降,范蠡實現了興越滅吳助楚的偉大夢想。 功成名就以后,范蠡掛印辭官,帶上西施等泛海出齊。他棄官經商,這位兵家奇才轉身成為一代商圣,向世人展現了人生后半場的精彩與神奇。 文種:他原是楚國的大夫,卻受不到重用,空有安邦定國之才。他慧眼識人,別人都以為范蠡是一個瘋子,他卻看出范蠡有著過人的才干。二人懷著共同的愿景,離楚投越,去成就人生的偉大抱負,實現“興越滅吳”的戰略計劃。 在勾踐君臣入吳為奴的三年里,越國正是靠著文種的治理,日益興盛起來。勾踐回到越國后,他與范蠡成為越王的左右手。一文一武,一個治國安民,一個訓練軍事。大事共謀劃,小事敢擔當。 正因為他與范蠡的通力合作,才有了興越滅吳大計的成功。遺憾的是,文種這個越國大功臣,最后落得被賜死的悲慘結局。 伍子胥:他本是楚國人,因父兄皆遭楚王謀害,被迫逃離到吳國。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他,先輔佐吳王闔閭、繼而又輔佐夫差成就吳國的霸業,讓吳國一時間成為東南的霸主,在諸侯國中不容小覷。 他忠心耿耿又深謀遠慮,擔任相國的他屢次進諫夫差,提出不能對越國心慈手軟,不能輕信勾踐的委曲求全,忠告吳王要居安思危、警惕勾踐伺機復仇。 夫差正春風得意之時,根本聽不進去伍子胥的直言忠告,對他的勸諫逐漸反感厭惡,他偏信巧舌如簧的太宰伯嚭,最后又中了范蠡的反間計,把伍子胥賜死,吳國的元勛落得身首異處的慘局。夫差到寧死前幡然醒悟,悔不該不聽忠言,更不該誤殺子胥。 伯嚭:他官為太宰,與伍子胥共同擔負著輔佐吳王的使命,可他巧言令色,見風使舵,與伍子胥常常鬧僵。他一面得到吳王的信任,一面收受越國的賄賂。在對待越國求和的問題上,他說服吳王“行仁義”,一次次充當了越國的“說客”,終讓夫差消除了越國復仇的戒備。 在越國圍攻姑蘇城的時候,他當了“內應”,可以說他就是吳國的千古罪人,但越國也不把他當“功臣”!在越王勾踐揚眉吐氣歡慶勝利的時候,伯嚭還恬不知恥自恃有功,愿為越王繼續效力,可沒想到勾踐會說,“天下哪一個王,容得下一個叛逆者?”接著又大聲道,“這人對越國已沒有用處了,拖出去,斬!”奸佞之徒得到了報應。 西施: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女,生于鄉野農家,有沉魚落雁之貌,且心地純樸善良。早年范蠡在越國游歷時與其邂逅,互生愛慕之情,范蠡也答應娶她為妻。三年后,從吳國歸來的范蠡沒有忘記與西施的約定。而此時越國欲對吳國進獻美女,范蠡怎么也想不到招募的美女中竟有他的西施妹妹! 在個人感情與興國大業上,如何取舍?范蠡忍痛割愛,還是把自己心愛的女人送出了越國。臨行前,彼此難舍難分,傾吐衷腸。她記住范蠡的臨別忠告:“搞好與王后的關系,不要干預朝政,不要說伍子胥的壞話,不要說伯嚭的功勞?!睘楸Wo西施的安全,也為了方便聯絡,范蠡在宮外還安插自己一個親信。 在吳國的十幾年里,西施憑她的美貌與善良,博得吳王的寵幸,從貴妃到王后,以至于最后她已深深愛上這個男人。充當“間諜”的她,并沒去做什么情報傳遞,但以姿色與德行,讓夫差愛慕得不能自拔,不惜代價為她修建宮殿。 西施,一個純真的鄉村女子,為了復興越國,犧牲了十幾年的寶貴青春!越軍破吳之際,西施被范蠡的親信秘密送到安全的地方,多虧范蠡有遠見,要不她就落入勾踐之手或被越王后以“禍水”處理了。 范蠡掛印辭官離開越國后,帶上西施泛海出齊。她與丈夫在齊國度過二十幾年的美好時光,富有商業天賦的范蠡,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亨。及至晚年,商界聞名遐邇的陶朱公帶著夫人西施,返吳越游故地,此后隱世消失,不失為一生的圓滿與無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