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佛寺里,都會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造像,心里總不免發生疑問:這些造像是甚么時候始創的呢?是雕塑家對著佛、菩薩塑造的嗎?還是參照相片來鑄造的呢?  根據《阿含經》的記載,當釋尊在世的時候,己經有兩座造像。據說釋尊到天上為母后摩耶夫人說法時,憍賞彌國的優填王與舍衛城的波斯匿王,都因為釋尊的遠離而日夜思念,兩國的大臣看了,心中不忍,于是用檀香木和黃金,雕制了兩座身高五尺的釋尊像,這是佛像的始創。 但是隨后的幾個世紀,造像的風氣并不普及。佛教徒僅以種植菩提樹來表示佛陀的成道;雕刻蓮花座、足印、法輪來紀念佛陀的蒞臨說法;或者建造舍利塔來悼念佛陀的涅槃吧了。 直至西元二世紀左右,印度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造像的風氣日漸流行,其他的佛、菩薩、阿羅漢乃至護法神亦成為雕塑的對象,題材更加豐富。 佛像的出現與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希臘雕塑技藝的傳入有著密切的關系。古印度史上有位阿育王,他用非凡的武力消滅了印度半島幾十個國家,建立起強大的孔雀王朝,由于殺戮無數,被稱為“魔鬼阿育”。后來他幡然醒悟,痛改前百,開始大力宣揚佛教。他派遣了許多傳教士到世界各地傳播佛法,一些僧侶帶著宗教信仰來到了有“雕塑王國”之稱的古希臘。 古代希臘的藝術思想、精湛的雕塑技藝,以及對人體美的崇尚和深入細致的觀察,深深地影響著古印度的傳教藝術家和民間工匠們,他們吸取了希臘人對人體藝術的表現形式,打破以往的傳統思想,直接以人物的形象來表現佛陀的容貌和身體。 在公元1世紀前后,由于大乘佛教思想的形式,佛像才慢慢地大量出現,這一時期出現許多大乘佛教經典,經中都極力贊頌造佛像具有巨大的功德,可以得到無窮的福報等等。受大乘佛教影響,藝術家們意識到造佛像和供奉佛像會產生和積累很多功德,都是最好的修行。大乘佛教徒們開始根據佛經里所講到的各種各樣的佛、菩薩像標準像進行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形式與佛教一起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佛像藝術的出現,確認是公元一、二世紀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羅」文化的產物。 犍陀羅作為古代地理名詞, 指的是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谷地、阿富汗東部一帶,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公元前6世紀被古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占為行省,公元前326年又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 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后,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開國皇帝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從亞歷山大的部將塞琉古手中奪回犍陀羅。 旃陀羅笈多派自己的孫子阿育王擔任犍陀羅的總督,這個由于目睹了太多的殘酷戰爭和殺戮而幡然覺悟皈依佛教的君王開始在他的領地上傳播和推廣佛教, 佛教被尊崇為為國教,蓬勃發展超過1000年,直到公元10世紀。 最早的建造者是阿育王,當他還是太子的時候, 被其父任命為這一地的總督。緊接著孔雀王朝的沒落, 約公元前190年,巴克特里亞(大夏)希臘人征服了犍陀羅,按照希臘城邦的模式重建了呾叉始羅的西爾卡普城,城市格局成整齊的棋盤式,從遺址上仍能看出普通居民住宅、貴族宮殿、寺廟和商業建筑的分布。
 佛教名著《彌蘭陀問經》(漢譯《那先比丘經》)中的彌蘭陀,就是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國王米南德,傳說他曾與印度高僧那先討論佛教教義。除了西爾卡普城北門外的希臘神廟外,巴克特里亞人還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錢幣,這些錢幣一面是國王的肖像,另一面則希臘諸神像和希臘銘文,后來逐漸有了東伊朗的阿拉米文字發展而來的佉盧文,也就是犍陀羅通行的文字。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于前128年左右抵達大夏時,這里的希臘人政權已經搖搖欲墜,被移居這里的大月氏征服了。 格局和當地發現的任何一座佛教寺廟不同, 卻與希臘的古典神廟驚人地一致。 貴霜王朝時代(公元1-3世紀中葉)是犍陀羅藝術的鼎盛時期。貴霜人原系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游牧民族月氏的一支。西漢時期,受匈奴逼迫先是南遷塔里木盆地,之后西遷并于約公元前130年占據巴克特里亞。公元1世紀初葉,月氏五部翕侯之一貴霜翕侯庫朱拉·卡德菲塞斯(丘就卻),在喀布爾河流域建立貴霜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大月氏。 迦膩色迦治下的貴霜帝國與中國、羅馬、帕提亞并列為當時世界的四大強國, 國土西起伊朗邊境,東至恒河中游,北起錫爾河、蔥嶺、南至納巴達河。《后漢書.班超傳》中記載了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迦膩色迦與東漢之間的一場戰爭,漢軍用計謀以少勝多,迫使貴霜求和,自此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兩國關系又重修好。
 傳說迦膩色迦曾把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家馬鳴羅致到貴霜宮廷,馬鳴的長詩《佛所行贊》詳細敘述了佛陀從誕生到涅槃的生平傳說。迦膩色迦時代,在克什米爾舉行了佛教經典的第四次結集,在犍陀羅地區建造了大批佛塔寺院, 1908年在白沙瓦近郊的迦膩色迦大塔遺址出土的青銅舍利容器上鑄有佛陀坐像。同址出土的“迦膩色迦金幣”正面有迦膩色迦肖像,手指祭壇的圣火, 表明他的拜火教信仰,背面有佛陀立像,佛像旁鐫刻著希臘字母銘文“Bodda”,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佛陀形象。
 迦膩色伽“佛陀”字樣金幣,頭光和身光環繞中的立像被認為是最早出現在錢幣上的佛陀形象犍陀羅藝術的最大貢獻是創造了希臘化風格的犍陀羅佛像。佛陀本身是反對偶像崇拜的,涅槃之后500年間,他的弟子和信眾們主要尊崇了他追求自我解脫的教法,以靜修和冥想為主,并不熱衷于佛教的傳播。 對佛陀的紀念和緬懷也以修筑佛塔和雕刻與佛陀生平相關的象征物來實現,比如菩提樹代表初次說法,寶座代表得道,蓮花和石階上的腳印代表降誕,佛塔代表涅槃。佛像的出現與公元1世紀以后佛教的傳播和印度大乘佛教的興起有關。佛教傳播到遠方,那里的人們說不同的語言,無法讀懂佛經,有什么方法能比形象的佛陀生平故事雕塑和佛陀塑像更理想呢? 苦行的釋迦牟尼片巖石雕, 2 - 3世紀, 拉合爾博物館貴霜時代正處于印度佛教從部派佛教向大乘佛教演變的階段。大乘佛教不強調追求自我解脫,而是標榜救度一切眾生,把僅僅追求自我解脫的派別貶稱為小乘,把宇宙的最高本體“如來”當作最高神來崇拜,認為佛陀釋迦牟尼只是如來的暫時化身之一,未來的佛陀——菩薩則是為普度眾生而顯現人形的救世主,是神化的超人或人格化的神。 大乘佛教這種把佛陀神化、人格化的觀念,恰恰符合犍陀羅地區流行的希臘、羅馬文化的“擬人說”即“神人同形”的造像傳統。于是犍陀羅藝術家開始打破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慣例,仿照希臘、羅馬神像直接雕刻出佛陀本身人形的形象,創造了希臘化風格的犍陀羅佛像” 最早的犍陀羅佛像出現在公元一世紀,我國的東漢時期。先是描述佛陀生平的佛傳故事浮雕,是在建造佛塔時圍繞塔基的裝飾。故事浮雕多達一百多個場面,從前世佛本生故事、釋迦牟尼的誕生、上學、宮廷生活、出城見歷生老病死、樹下觀耕思惟、決意出家,到出家后的苦修、成道、說法、神變、涅槃、荼毗、分發舍利和建塔,幾乎表現了馬鳴的長詩《佛所行贊》中的全部情節,而佛傳主人公佛陀的形象完全以寫實的人形刻畫,從中能看到初期佛陀與眾人同等高度,到后期佛陀形象遠遠眾人高大而突出的過渡。
 之后逐漸出現了單獨禮拜的佛像,有石雕也有灰泥、赤陶的材質,造型采用了希臘化藝術的形式,表現的卻是印度佛教的觀念。可以說犍陀羅佛像等于希臘化藝術的寫實人體加印度佛教的象征標志 這些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佛像說明,佛像的出現同信仰佛教的希臘人后裔有著密切關系,他們把希臘諸神的藝術表現形式引進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顯的希臘人臉型的佛像,供奉在「伽藍」(佛教寺廟)里,以形象的藝術形式來突出佛的神圣性,開始背離了釋迦牟尼生前反對偶像崇拜的遺訓。 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并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于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陸。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在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征,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 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修建了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后,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今天內容可能比較深。大家慢慢吸收,下期,我們繼續帶給大家關于佛像的起源知識,了解一下,您不知道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敘利亞,和佛教的故事十一,我們正在準備出發,麥積山的微笑,研學出行。歡迎喜歡石窟雕塑文化的朋友,結伴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