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 老師先走出個樣來。細讀文本,老師讀一段給學生看看,而不是講閱讀的種種方法與技巧。2017版課標在課程性質里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句話意義重大,它告訴我們,語文是要在閱讀、寫作的實踐性學習活動中進行的,而且,這個學習活動是“綜合性”的,所謂綜合性,是指非條分縷析式的講知識,而是把語文學習能力融匯在一個實踐性的學習活動中。語文學習不能像保健品,吃那些提純后的營養,而必須是吃家常便飯,營養就在那些鮮嫩可口的青菜里。可是,長期以來,為了把語文課上得像數理化一樣,知識明確化、條理化,要講出細致的內容來,于是生生地把一些白菜蘿卜給擰成了汁,并分出濃度不同的等次來,讓學生灌下,結果并沒長胖,大都黃吧拉圾的,不健康。 《送李愿歸盤谷序》寫得真好,我先自己讀了幾遍,寫下了下面的文字。 假托李愿之口表達對當世者的辛辣嘲諷。“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仔細品味,這些大丈夫是他人的口中的大丈夫,現在,我終于看透他了。“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單從這兩句來看,這些大丈夫品德高尚,有德有名。他們坐于廟朝,身居高位,“佐天子出令”,能夠“進退百官”,這是何等氣派何等威武。可是再接著讀下去,會發現,韓愈筆峰一轉,并不接著寫他們的學問政績,而是寫他們的威勢,極力渲染其儀仗之繁、氣焰之盛。并進一步用六個字“喜有賞,怒有刑”刻畫出身高居官者的飛揚跋扈。不僅如此,接著用賦的形式,極力鋪排這些達官貴人的內眷,猶如《阿房宮賦》之筆法,通過這些女子形象把其荒淫無度的生活刻畫出來。那么從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韓愈之所說的“我知之矣”,實則是對他們炙手可熱荒淫無度的生活內幕的知曉,當然,也表明了對這些大丈夫的鄙棄與嘲諷。 假托李愿之口表達對不遇于時者的肯定與贊賞。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我們注意讀文字的意味,窮居,課本注釋,住在隱蔽之處,至少是寂寞冷清的,而“野處”,就更加荒涼了,在野外,與人世隔膜。可是后面半句就不同了,“升高而望遠”,這個人寂寞嗎?冷清嗎?不,他內心并不裝著世俗的東西,他要登到高處,向天邊宇宙遙望,那里才是他的世界,他的世界在遠方,這樣格調就不一般了。下面一句寫作思維與此一致,“坐茂樹以終日”,獨自一人坐在茂密的樹叢里,好受嗎?如果是一個莽漢,可能簡直像坐牢一樣,但是李愿能夠在樹叢中從早上坐到晚上,他坐在那兒干什么呢?那就是與天地宇宙自然相處的樂趣,這是一個有趣的人,只有有趣,才能沉浸于山水園林之中而不自知時光之已去。下面一句,則進一步揭示出其高潔的品性,“濯清泉以自潔”,注意,這里不是說在深山里飲山泉,而是“自潔”,用山泉來潔身,用隱士之風骨來自潔靈魂。這里寫其興趣與品格。 “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韓愈用“美”來代野果,用“鮮”來代魚蝦,這是文字美學,這兒只用“美”和“鮮”二字便把本來非常簡樸的隱居生活就寫得豐盛典雅無比,讓隱居生活瞬間亮麗起來,我認為,這是語言文字的氣氛節奏,這種節奏讓文字產生的情緒狀態波瀾起伏。 接著,韓愈用八個字寫隱士的閑逸與灑脫。“起居無時,惟適之安”,沒有比想睡就睡想起就起更閑逸的人。 然后,韓愈再從人生狀態角度把隱士與用力于當世者進行對比,用“與其……孰若……”句式,肯定了隱居者“無毀于后”“無憂于其心”的生命狀態,而否定了“有譽于前”“有樂于身”的用力于當世者的人生狀態。通過對比發現,當下風光的用力于世者,可能身后毀譽叢生,當下快樂無比,可能內心充滿著憂愁。非常清晰地揭示出用力于世者的矛盾性,隱居者的安寧。 不僅如此,還可以避免種種官場之繁瑣、危險,車服代表官職,刀鋸代表刑罰,這是做官者必受的痛苦,而隱居者則完全沒有這種痛苦,因為“理”也好,“亂”也罷,與己無關;誰升官,誰降官,不聞不問。心靜了,萬事不憂,這該是多么清靜美好的人生境界。 從字里行間可以品味出,韓愈對隱士的肯定與贊揚。 在學生基本讀通文本字句后,我給他們展示了上面的紅體字部分,然后讓他們來細讀文本,要求三四百字即可。 下面來看看部分同學的作業: 借李愿之實境流露出仕的安寧 高三(2)班徐孟麒 開篇即說“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甘而肥,幽又寧,戚戚幾處人家煙火在如此隱蔽之處裊裊飄起,足以配得起隱士的一個“隱”字。細斟李愿所言“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恰恰是對比“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喧鬧的世俗反襯歸隱的寧靜,獻媚的世俗反襯歸隱的自在,心機的世俗反襯歸隱的簡單,權貴的世俗反襯歸隱的淡泊。是上文世俗有多么令人厭倦,下文中歸隱的生活多么令人向往。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樣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算計,遠離污蔑,遠離奉承,才得以感到韓愈,讓他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更讓韓愈對于李愿這樣的果斷、灑脫感到深深震撼。即使對于官場內心還抱有一絲希望,但不能跟隨李愿一起的韓愈, 只能以筆代靈魂,在文章中跟隨李愿一同,追尋向往的清歡,探求心中的慰藉,撫慰肉體的傷痛。 歸隱出仕本沒有高下,歸隱,但也曾在官場上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出仕,但仍保存對于歸隱的一絲念想,坦坦蕩蕩,無怨無悔的生活才是韓愈最終選擇的。 2021年9月11日寫于蘇州 真沒想到,孟麒能寫出這樣的文字,驚奇之一是對文本內容邏輯關聯的認識是如此之清晰,明了了作者把兩類人放在一起的目的及效果,其實,從言語形式的角度看,就是通透了文本語言的組合原理。這種閱讀思維是難能可貴的。驚奇之二是他的語言非常精致,是非常優美的書面語,而這正是上周五給他面批作文時針對他語言干澀時提出的要求,而在周末的作業上就明顯發生了變化,而且是變得那么美! 細品一句話的味道 陸竟擇 “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韓愈在借李愿之口表達自己對于得意的士大夫們的鄙夷之時講了這么一句,我認為這一句包含很多意思,層層遞進,值得好好思考。 首先表面上講“吾非惡此”但是實際上卻還是“逃之”,表面講沒有討厭其實心底里還是對他們抱有鄙夷的心態的,所以會說“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意思是“哎呀那些士大夫啊,我知道的。他們就那樣”,再將這些士大夫們的生活狀態表現出來,突出一種因稍微具有一定能力,但同時因為備受寵愛而具有權力,于是放浪于聲色,甚至過上驕奢淫逸的生活,隨意賞罰,一呼百應。作者對此其實是有不屑的。 然后作者的目的不是怪罪他們,認為是“是有命焉”,即這些士大夫能有今天這個樣子是他們命好,那就沒辦法了。其實也是在說“這些士大夫其實并非一定有很大能力,能夠擔得起這個位置,更多是因為運氣好,所以能夠得到皇上賞識,能夠過上現在的生活”。 再之后同樣指出,要是沒有這么好的運氣就不可達到這樣了,所以作者暗含著的我覺得還是想要表達一種“真正做事的人要具有真才實學,具有能夠擔起自己所處位置的責任的能力,而不是依靠上級的喜歡”的觀點。 同時這一句也為下文講兩種人做了一定鋪墊,與下文的兩種形成對比,這樣更突出作者在論述這三種人狀態之時暗含的情感色彩、喜歡或者厭惡。 陸竟擇同學的閱讀變化也讓我異常驚喜,因為,原來總是浮在文字表面上的他,好像忽然之間明了了閱讀之道,這次作業,他又是表現得如此出色,就那么一句話,他整整解讀了539字,層層剝筍,環環相扣,把“細讀”扎扎實實地落實在閱讀之中,真是高興啊! 對“得意人”之“姬妾”的細品 蘇州中學園區校 高三(2)班 熊振祺 文章第二段中描寫“得意人”所運用的主要手法為側面襯托,這里著重分析關于“姬妾”的側面襯托。 第二段中關于這類人的描寫語句如下:“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 韓愈描寫“得意人”的浮夸奢侈,就先借李愿之口,再借姬妾之襯,兜兜轉轉之間,所描寫的人物已是換了又換,表面上沒半個字提到“得意人”,卻已讓人深感其“得意”,此乃韓愈運用正襯精妙之所在。“得意人”家中的姬妾個個“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從面容到聲音,從體態到“秀外慧中”,薄襟飄動,長袖掩遮,又多了幾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再有“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粉面青黛爭妍姬,星羅屋房清閑里,姬妾爭寵,房屋閑置,韓愈所描寫“得意人”多了幾分“皇帝”的味道,不,那是“權勢”的味道。讀完這幾句后,你所能想象的到只是那些“姬妾”嗎?不,還有那位“得意人”,“得意人”之“得意”,已從對其生活的一個側面寫照體現出了。這樣運用的側面襯托妙嗎?當然妙啊! 2021年9月12日于蘇州 振祺同學上學期寫了不少詩,他熱愛著文字,對韓愈這幾句話的品味像是老朋友見面,簡單明了的幾個詞語,就把文本的精神給呈現出來了,這是語感的經典樣例,靠著細膩的語感可以與文本神悟。 (右邊為張琪同學) 說說韓愈的用詞 張琪 韓愈是個很善用形容詞的人。從他對第一類人——高權宦官的描寫可以體會出他運用定語的靈活自如。 “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人們所稱為大丈夫的那些人,我是知道的。韓愈點出這段主要寫大丈夫,其實他完全可以寫“大丈夫者,我知之矣。”但是他卻加上了“人之稱”作定語。那些被世人所稱之的大丈夫。韓愈在此故意強調了“人之稱”,加上了這個定語,就有一種實際上真正意義的大丈夫,與世人所認定的大丈夫有些區別。用現在的話來說,韓愈就是在陰陽怪氣這類所謂被人稱之為大丈夫,其實根本不是大丈夫的人。自然下文肯定是,貶義這類人的評論占多。如此可見簡簡單單的一個定語,這可以體會出作者但有的情感色彩和批判這類高權宦官的態度。 “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意思是形容白粉搽臉、青黛畫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閑地住著。但是韓愈沒用其他詞,而是用了“列”來形容房屋。排列的房屋,你大可把它理解為房屋整齊排列,但我更愿意理解韓愈在此是想強調屋子的多。在古代,沒有一夫一妻制,一個位高權重的官人,有個三妻四妾很正常,即使說正殿、偏殿都住滿了,我也可以理解。但正殿和偏殿僅僅幾個屋子,算不上排列。在我的理解里,起碼三個以上才算得上排列。屋子多了,也就意味著屋里的姬妾也多了。韓愈在這里點了房屋之多,其實就是點明了姬妾之多。姬妾如此之多,自然位高權重的官人是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 何謂走進文本,這就是走進文本,把作者使用的在一般人看來毫無特色的一些詞語的特殊內涵價值讀出來,這就是較高閱讀能力、鑒賞能力的標志。走進文本,就是要從他人所不能見處讀出文本的豐富內涵來,這樣的閱讀越讀越有味,有了興味,閱讀才能越走越深。 送李愿歸盤谷序 高三(2)班湯雨心 寫大人物,實在寫世俗丑惡。 “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這里寫大丈夫有著很高的地位,并且擁有一定的才能,這是與奔走人不同的,但實際一樣,韓愈想表現世俗的惡與才能無關,有著才能的人也能歌頌著道德作惡,或者說,因為地位高的人是這樣,地位低下的人才會效仿,這是世俗才能的惡;“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這一段講的是世俗形式的惡,因為這是符合禮的,因此更加變本加厲,由此可見韓愈提出批評的不止是惡,還有所謂合理的規章制度;“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這一段講的是世俗道德上的惡,寫大人物的“后宮”,也就是圍繞在他身邊的人,已經不以道德和才華作為目標,而是“爭寵”,這也就是世俗造成的影響,把這件事當做理所當然,韓愈正是要批評這種理所當然。 湯雨心同學站在文本的理性層次之上來審視文本,這是對文本的俯視與剖析,把本是渾然一體的文字,從意義、內涵上區分出邏輯、內涵的層次來,這不僅是解讀,更是鑒賞。 讀了以上同學的作業,我覺得我的學生是走進文本的,至于進入的程度還等等不一,但不至于在文本外打轉轉,這一點應該是肯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