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歸盤谷序》賞析 熊江平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常自稱“祖籍昌黎(屬今河北省)”,世稱韓昌黎。三歲無父母,由其嫂撫養,自幼學習刻苦。德宗貞元時中進士,任監察御史,時關中天旱人饑,他上書請寬民徭,被貶為山陽令。赦還后,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入宮,貶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為兵部侍郎,又轉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號文,世稱韓文公。他性耿直自負,喜獎勵后進。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繼承先秦兩漢傳統,并加以創新發展,論證周密,氣勢雄健,把文章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文風為之一變。因此,蘇軾說他“文起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之衰”。可見影響之大。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他的詩力求新奇,對宋詩影響較大。著有《昌黎先生集》40卷,《外集》10卷。
【解題】
韓愈從貞元二年(786)18歲到京師求仕,直到貞元十八年(802)34歲,才被授以四門博士。在這十幾年中,仕途一直不順利。他四次參加考試,直到貞元八年,才登進士第;但以后連續三次參加吏部博學宏詞考試,均未中選,因此沒有授予官職。他求仕心切,于貞元十一年春,連續三次上書宰相,要求仕進,均被置之不理。不得已先后在汴州、徐州幕府中任職,郁郁不得志。到了貞元十七年(801)又赴京師求仕。韓愈求仕,不只是為了求得衣食,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救世的志愿。他在《與衛中行書》中說:“仆之心或不為此(指飲食衣服)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進者,亦將小行乎其志耳。”這篇《送李愿歸盤谷序》就是他在貞元十七年33歲時又到京師后寫的。當時,他求官未遂,心情郁悶,滿腹牢騷。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流露出了不遇之嘆,不平之鳴。
李愿,當時住在盤谷的一位隱者,生平不詳。盤谷,在今河南省濟源縣北。序,指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帙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以后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于詩帙的也都叫贈序,如本文。
【注評】
太行(háng)之陽有盤谷,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與河南、河北平原之間。陽:山的南面。○交代盤谷的地理位置。 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xiǎn)少。 甘:甜。鮮:少。○說明盤谷環境幽美。 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 或:有人,代詞。謂:通“為”,因為。其:指盤谷,代詞。環:屈曲環繞。兩山之間:即山谷。曰:名叫。○解釋命名原因之一:依谷中地勢解釋“盤”。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 是:這個,代詞。宅幽:位置幽僻。宅,位置。勢阻:地勢險陰。之:助詞,不譯。所盤旋:代詞“所”與動詞“盤旋”組成名詞性所字詞組,可譯“所流連的地方”。盤旋,流連,逗留。○解釋命名原因之二:就隱者之所盤旋解釋“盤”。雖舉兩種說法,實際側重后說,以啟下文。友人李愿居之。○點明主人。
第一自然段為文章第一部分,交代李愿所居盤谷的位置、環境和命名原因。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之:助詞,用在主謂句之中,變主謂句為詞組,作主語。者:的情況,代詞。○總起。 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 利澤:利益、恩澤。昭:顯著。○此段寫得志的大丈夫。先說功成名就。 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坐于廟朝:指在朝廷做官,參與國家大事。古代聘享、命官、議事常在宗廟進行,與朝廷出政并重,所以廟朝并舉。進退:指任免、升降。佐:輔佐。出令:發布政令、國家文告。○在朝發號令。 其在外,則樹旗旄(máo),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奔馳。 樹旗旄:樹起飾有旄牛尾的旗幟,指大官僚出行的儀仗。旄,旗的一種,用旄牛尾系于旗竿上以為裝飾。羅弓矢:陳設弓箭。羅,羅列。武夫:指士卒。呵:喝道。供給之人:指服侍的仆役。○在外顯威風。 喜有賞,怒有刑。 ○憑喜怒刑賞。 才畯(jùn)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 才畯:才能出眾的人。畯,通“俊”。道古今:說古論今。譽盛德:頌揚(他的)大德。譽,贊美。煩:煩躁,厭煩。○聽門客稱頌。 曲眉豐頰,清聲而便(pián)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jū),翳(yì)長袖。 曲眉:彎曲的眉毛。豐頰:豐滿的面頰。清聲:清脆的聲音。便體:輕盈的體態。秀外:秀麗的外貌。惠中:聰慧的內心。惠,通“慧”。飄輕裾,翳長袖:(起舞時)輕薄的衣襟飄飄而動,長長的衣袖遮掩面容。裾,衣襟。翳,遮掩。這幾句寫家妓。家妓是古代豪門貴族家中的歌舞女伎。○看家妓歌舞。 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 粉白黛綠者:白粉搽臉、青黛畫眉的姬親。粉白,用粉把臉搽白。黛綠,用黛把眉畫成青綠色。黛,青黑色顏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者,指代姬妾。列屋:在排列的房屋中。閑居:清閑地住著。妒寵:妒忌別的姬妾得寵。負恃:自負仗恃(自己的美貌)。爭妍:爭著比美。妍,美麗。取憐:求取憐愛。○養眾多姬妾。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 遇知:寵遇賞識。于:被,介詞。用力于當世:掌握了當代的權力。所為:所作所為。○鋪寫“遇知于天子”的大丈夫的威儀和荒淫。 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惡此:討厭這些。幸而致:僥幸得到。幸,僥幸。致,得到。○不愿為此種“大丈夫”,而說“是有命焉”,妙。
第二自然段鋪寫高官權臣的顯赫聲威和窮奢極欲。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zhuó)清泉以自潔。 窮居:在荒僻之地居住。野處:在山野之地居住。處,居住。濯清泉:用清泉洗滌。濯,洗滌。○此段寫不得志的大丈夫,即隱居之士。先寫居處之幽。 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 采于山:從山上采的水果。茹:食。○再寫飲食之便。 起居無時,惟適之安。 起居:作息。無時:沒有定時。惟適之安:只求安于舒適的環境,這是動詞賓語前置。○再寫起居之安。 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心? 與其……孰若……:固定格式,表示在兩者之間進行選擇,前者不如后者,可譯為“與其……哪里比得上……”。有譽于前:當面受到稱贊。無毀于其后:背后不受毀謗。于,在,介詞。其,代詞,指自己。有樂于身:身體受到享樂。無憂于心:心中沒有憂慮。○再寫無毀無憂之樂。 車服不維,刀鋸不加, 車服不維:不受官職約束。車服,車輛和服飾。古代以車服標志官階高低,這里借以指官職。維,約束。刀鋸不加:不受刑罰懲處。刀鋸,殺人的刑具,此指刑罰。○再寫刑賞不相及。 理亂不知,黜(chù)陟(zhì)不聞。 理亂:治亂,指朝政。“理”是“治”的代用字,是為了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諱。黜:貶官。陟:升官。○再寫朝政不關心。 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 不遇于時:不被時代賞識,指不被任用。遇,遇合,賞識。于,被,介詞。時,時代。○鋪寫“不遇于時”的大丈夫的隱居生活。 我則行之。 ○結出本文旨意,并與上段“不可幸而致”相照應。
第三自然段鋪寫隱居之士的潔身自好和無毀無憂。
“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 公卿:指達官顯貴。奔走于形勢之途:在通往權勢的路上奔走。形勢,意指權勢。○此段寫趨炎附勢的鉆營之徒。 足將進而趑趄(zījū),口將言而囁嚅(nièrú), 趑趄:欲前不前的樣子。囁嚅:欲言不言的樣子。○先寫他在權貴面前卑躬屈膝的態度。處穢污而不羞,穢污:指卑賤的地位。○再寫他處于卑賤地位而不知羞恥。 觸刑辟而誅戮, 辟:法。○再寫他仗勢胡作非為,如觸犯刑法就要被殺。 僥幸于萬一, 指獲得權勢的機會極少。 老死而后止者, 止:罷休。○再寫他盡管得到權勢的機會極少,但他至死方休。 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這樣的人在為人方面是好還是不好呢?不肖:不賢,不好。○以問作結,語含譏諷。
第四自然段鋪寫鉆營之徒的趨炎附勢,行為卑劣可鄙。
以上三段為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借李愿之口描寫了三種人:高官權臣、隱居之士和鉆營之徒。在描寫中寓有褒貶,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 昌黎:韓氏的郡望。郡望,就是郡中的名門望族。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標郡望。壯之:以之為壯,認為他講得有氣魄。○以“壯之”二字肯定,說明“愿之言”合作者之意。 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 維:句首語氣詞,無義。子:您。宮:房屋。○“中”“宮”押韻。 盤之土,可以稼; 稼:種莊稼。○照應一段的“土肥”。“土”“稼”古音同韻,屬魚部,故可相押。 盤之泉,可灌可沿; 沿:指沿泉散步。○照應一段“泉甘”。“泉”“沿”押韻。 盤之阻,誰爭子所? 阻:險阻。所:住所。○照應一段“勢阻”。“阻”“所”押韻。 窈而深,廓其有容; 窈而深:(盤谷)幽深曲折。窈,幽深。廓:空闊,廣大。其:助詞,無義。有容:有很大容量。○“深”,古音侵部;“容”,古音東部,侵東通韻。 繚而曲,如往而復。 繚:繚繞,指回環曲折。如往而復:好像往前走卻又繞回來了。○以上二句具體寫“盤之阻”。從“盤之中”至此,極寫盤谷是隱居圣地。“曲”“復”押韻。 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 兮:語氣詞,用于詩賦中,相當現在的“啊”。且:并且,連詞。無央:無窮無盡。○提“樂”字,承上啟下。 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 遠跡:足跡遠離。遁藏:遁逃躲藏。呵禁:呵斥禁止。不祥:不祥之物,指虎豹蛟龍、魑魅魍魎之類。 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 壽而康:長壽而安康。奚所望:還有什么奢望?奚,什么,疑問代詞。望,舊有平(wáng)、去(wàng)兩讀,這里要讀wáng以押韻。○以上寫隱居之樂。 膏吾車兮秣(mò)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cháng yāng)。” 膏吾車:給我的車軸加上潤滑油。膏,油脂,這里作動詞用,加上油脂。秣吾馬:用飼料喂飽我的馬。徜徉:徘徊游蕩。○表達自己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夾、藏、祥、康、望(wáng)、徉”押韻。
第四自然段為第三部分,以歌詞極寫盤谷之美和隱居之樂,并表達向往之情。
【譯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個(山谷叫)盤谷。盤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說:“因為盤谷盤繞在兩山之間,所以名叫'盤’。”也有人說:“這個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勢險阻,是隱者所盤旋的地方(所以叫'盤’。)”我的朋友李愿住在這里。
李愿說:“人被稱為大丈夫的情況,我知道了。(一種情況是:)在朝廷上,(他)任免百官,輔佐天子發布政令;在朝廷外,就樹起旗幟,陳設弓箭,衛兵在前喝道,侍從塞滿道路,仆役們拿著他所需物品,夾道奔馳。(他)高興起來就隨意賞賜,發起怒來就任意處罰。才能出眾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說古道今贊譽他的大德,他聽入耳中而不厭煩。(他的家妓)眉毛彎曲,面頰豐滿,聲音清脆,體態輕盈,外貌秀麗,內心聰慧,(跳起舞來)輕薄的衣襟飄然而動,長長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臉,青黛畫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閑地住著,自恃美麗,妒忌別的姬妾得寵;爭著比美,求取他的憐愛。(這就是)被天子寵遇賞識、掌握了當代權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我并非討厭這些而躲避這種情況,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僥幸得到的。
(另一種情況是:他)居住在窮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遠,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樹下,可以用清泉洗滌以自我潔凈。從山上采來的水果,甜美可食:從水中釣來的魚蝦,鮮嫩可口。作息沒有定時,只求安定舒適。與其當面受到稱贊,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毀謗;與其身體受到享樂,哪里比得上心中沒有憂慮。不受官職的約束,也不受刑罰的懲處。既不了解國家的治亂,也不打聽官吏的升降。(這就是)不被時代賞識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我就去做這樣的事。
(還有一種人,他)在達官顯貴的門下侍候,在通往權勢的路上奔走,想舉腳走路又不敢走,想開口說話又不敢說,處于污濁卑下的地位而不覺得羞恥,觸犯了刑法就要被誅殺,希望有獲得成功的萬分之一的機會,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這樣的人在為人方面是好還是不好呢?”
昌黎韓愈聽了李愿的話,認為他講得有氣魄,與他斟上酒,并為他作了一首歌,歌詞說:“盤谷之中,是您的府宮。盤谷的土,可以種禾黍。盤谷的泉,可以洗滌,可以溯沿。盤谷險阻,誰會爭您的住所?盤谷曲折幽深,空闊廣大可以容身;盤谷環繞彎曲,往前走卻回到了原處。盤谷快樂啊,快樂無央;虎豹遠離啊,蛟龍躲藏;鬼神守護啊,禁絕不祥。有吃有喝啊,長壽安康;沒有不滿足的事啊,還有什么奢望?給我的車軸加油啊,用飼料喂飽我的馬,跟隨您到盤谷去啊,終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簡析】
這篇序文,既是贈友之作,又是抒懷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場的丑惡,傾吐了內心的不快,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向往。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簡練的筆墨敘寫了盤谷之美及得名的由來。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用兩賓夾一主的手法寫三種人的作為和生活:一種是高官權臣,聲勢顯赫,窮奢極欲;一種是隱居之士,潔身自好,無毀無憂;一種是鉆營之徒,趨炎附勢,行為可鄙。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看似敘述李愿言論,實含作者強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壯之”贊美李愿的話,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詞極言盤谷之美、隱居之樂和向往之情。
這篇文章構思巧妙。文章雖以引用李愿的話作為文章的主體,但在引用中運用了對照的手法,既有高官權臣與鉆營之徒的對照,又有隱居之士與這兩種人的對照,造成強烈的反差,因而對照中寓有褒貶,含有愛憎,這樣就委婉地表達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這篇文章是散文,卻有辭賦的特點:第一部分是散體,第二部分用了鋪敘手法和排偶句式,第三部分則是韻語;但全文又貫串著散文的章法和氣勢。
蘇軾曾經說過:“余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而已。平生欲效此作,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引自《韓昌黎全集》世界書局1935年版)雖然有些偏頗,但也可見此文感人之深。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窮
窮,本義是“阻塞不通”,引申為“荒遠偏僻”,如本文:“窮居而野處。”又如成語“窮鄉僻壤”。再引申為“到盡頭”,如《桃花源記》:“欲窮其林。”再引申為“窮盡、完結”,如《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又如成語“無窮無盡”。
窮,在古漢語中常指仕途坎坷不得志,與“得志、顯貴”的“達”相對。如《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引申為“處境困難”,如《論語·衛靈公》:“君子亦有窮乎?”
注意:在古代,特別是上古,“窮”和“貧”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窮”指不得志、不顯貴,“貧”指缺少衣食錢財。“窮”的反義詞是“達”,“貧”的反義詞是“富”。如《莊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窮達貧富”。這里“窮達”并舉,“貧富”對舉,可見“窮”與“貧”的意義是不同的。
處
處,本義是“停止、停留”,如韓愈《答李翊書》:“處若忘,行若遺。”引申為“居住”,如本文:“窮居而野處”。再引申為“處于”,如本文:“處穢污而不羞”。再引申為“居住的地方、處所”,作名詞,讀chù。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處,還有“處理,安排”的意思,如《赤壁之戰》:“愿將軍量力而處之”。
煩
煩,據《說文》,本義是“熱頭痛也”。引申為“煩躁、煩悶”,如本文:“入耳而不煩”。又如《史記·倉公傳》:“病使人煩懣,食不下。”再引申為“煩勞”,如《燭之武退秦師》:“敢以煩執事。”再引申為“煩擾”,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猥不敢相煩。”再引申為“麻煩”,如《孟子·滕文公上》:“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再引申為“煩瑣”,如《淮南子·主術訓》:“法省而不煩。” 2009-05-27 人教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