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有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秋季的三個月,是萬物成熟收獲的時令,大自然也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氣勁急,地氣清明。期間橫跨了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這6個節氣。氣候特點就是一個“燥”字,立秋之后帶有暑夏的余熱為溫燥,秋分以后天氣轉涼為涼燥。燥氣太過,會造成脾胃俱傷。再者,從中醫五行來看,秋屬金,人體五臟之中“肺”屬金,秋對應肺。秋氣通于肺,秋季是肺氣最旺的季節,也就是最適合養肺的時機。因此,秋季孩子照護要記住三大原則:養好肺,護好脾,及時斂陽氣。具體要做到下面這幾個方面。 立秋以后,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階段。孩子的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讓陽氣會逐漸收回體內,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張,使肺氣得以舒展。家長可以讓孩子每天多睡1小時,靈活調整起床時間。比如,午睡延長半小時,早上晚起半小時。食補不如睡補,能堅持早睡早起的孩子,秋季就不易生病。 古人說:“傷春悲秋”,秋季很容易讓人產生悲傷的情緒。表現在孩子身上就是愛哭鬧、煩躁不安、愛發脾氣。因此,秋季要收斂心緒,控制情緒,不要讓神志過于外露,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在飲食上要適度地養肺疏肝,顧護好孩子的情志。要讓孩子的神志保持安定寧靜,保證情緒的平穩,既不要瘋玩,或過于興奮,也不要責罵孩子,不要讓他情緒上有太大的波動。 秋季肺金當令,肺氣旺盛。但肺是“嬌臟”,喜潤惡燥,不耐寒熱,容易被燥邪入侵。燥邪犯肺,就會讓肺衛外功能變差,在入秋以后很容易誘發感冒、咳嗽、鼻炎,甚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立秋后要開始養肺潤肺,有意識地在孩子的飲食上添加蓮藕、百合、銀耳、無花果、羅漢果、花生等潤肺養肺的食物,可以做糖水、煲湯、做成茶飲等,每周安排1—2次養肺潤肺的食療。 “斂”是整個秋季的調理關鍵,家長要逐漸地幫孩子把陽氣收斂回來。斂陽的關鍵就在于健脾。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土健運,氣血才會充足,陽氣才會健旺。家長要在孩子消化好的時候,抓緊時間積極健脾,可以用白術佛手湯、理脾補肺方,每周堅持1-2次。 秋季燥邪當令,容易傷陰,孩子最常見的就是口干舌燥、流鼻血、干咳、大便干燥、便秘、手足心熱、口腔潰瘍等癥狀。家長要幫孩子滋陰潤燥,這是貫穿整個秋冬的工作,適當在飲食上加入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麥冬、石斛、銀耳、蓮藕等。但要注意的是,滋陰潤燥之前要先消積祛濕,否則會讓孩子越來越濕困。 入秋以后,氣候會有一個明顯的轉換,孩子脾胃嬌嫩,形氣未充,很容易受寒生病,在這個階段風寒感冒是很常見的。所以,家長在日常要注意幫孩子保暖。初秋之季建議家長要有意識地縮短孩子吹空調的時間,下半夜把空調關掉,勤開窗,讓空氣流通。帶孩子出門多帶一件薄外套,特別是夜間帶孩子外出,或周末戶外活動,能擋風,防降溫。秋涼之時,早上可以帶孩子到公園或戶外曬曬背,驅散體內的寒氣。夜晚睡前可以給孩子泡泡腳,尤其是有受寒癥狀時,都是很有效的。 ![]() ![]() 岳陽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兒科疾病,對兒童危重癥的搶救與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早產兒、新生兒窒息復蘇、新生兒黃疸、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缺氧缺血性腦病等新生兒疾病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能獨立開展靜脈內置管,靜脈營養,窒息復蘇,機械通氣等搶救技術。擁有美國心臟協會認證的兒童高級生命支持(PALS)證書,在專業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