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八年(1892)三月,慶郡王奕劻(1838-1917)獲賜承澤園,當時他接替醇親王奕譞(1840-1891)任海軍事務衙門總理大臣不到半年。 奕劻為乾隆第十七子、嘉慶同母弟慶親王永璘之孫,生父為永璘第六子綿性。永璘去世后,相繼由第三子綿愍、第五子綿悌等承襲爵位。后因綿悌無后,道光帝將奕劻過繼給綿悌為嗣,并于道光三十年(1850)承襲輔國將軍爵位。 了解清朝爵位承襲規矩,可能會對奕劻的承襲質疑,認為承襲的爵位起點太低。在清朝,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級,自上而下依次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八分”是指宗室享有的八種待遇,包括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 爵位的承襲有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每次承襲,爵位不變;一種是“遞降襲爵”,爵位每承襲一次降一級,降到一定級別不再降。 按道理,奕劻的爵位屬于第5次承襲,至少應該是不入八分的國公,可是奕劻接的是輔國將軍。原因是慶親王的后代們惹怒了道光帝,在爵位承襲過程中發生賄賂宗人府官員、爭奪爵位等惡劣行為。幸運的是,奕劻襲爵不久,升職很快,于咸豐二年(1852)正月獲封貝子,咸豐十年(1860年)正月被晉封為貝勒。光緒十年(1884)接替恭親王奕訢出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事務并獲封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大壽之際爆發甲午戰爭,奕劻主動請纓,之后進爵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奕劻獲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奕劻一生有兩個標簽,其一是作為皇室旁支,特別會討慈禧的歡心,宗室爵位晉升速度如同坐火箭;其二是極度貪腐,比前輩和珅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多人多次告發無效,而且他與慈禧的組合加速了清室的滅亡。 作為晚清政壇最后三十年的關鍵人物、清朝十二大鐵帽子王中的最后一位,也有越來越多史學研究者認為奕劻身處晚清,在極其復雜的國內外時局中從事政治博弈,他真實的動機、真實的能力和真實的歷史價值有待進一步考證,盡量避免簡單的“臉譜化”解讀。 老慶王奕劻抱著小慶王載振合影 及至晚年,宣統帝傅儀退位奕劻,奕劻隨之下野,閑居于天津,并于1917年在津病逝。長子載振(1876-1947)世襲和碩慶親王爵(由當時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頒令)。載振1907年因接收賄賂引發彈劾被迫辭官,之后遠離政治,并在1924年搬到天津慶王府。由于承澤園在1912年清帝退位后已成為奕劻私產,奕劻后人的私下處置方式,據傳最后將承澤園賣給同仁堂樂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