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又將目光轉向了西北的瓜州(甘肅酒泉瓜州縣)、沙州(今甘肅敦煌)。這已經是他的囊中之物,口中之食,他要做的就是把它們咽下去。 雖只是兩州之地,但這里卻有個割據了百余年的漢人政權。或許是太小了吧,或許是離中原太遠了吧,又或許是河西的風沙太大了,這塊漢人小小的飛地在歷史中寂寂無名,許多蕩氣回腸的動人故事也被掩蓋在了黃沙之下。 故事,還得從唐朝說起。唐朝極盛時,整個河西走廊都是大唐的國境。由長安,一路往西,經靈州、涼州、甘州、肅州(今甘肅酒泉)、瓜州、沙州,直到玉門關。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了玉門關,就不是大唐了。 河西走廊,是大唐和西域各國的黃金商道。那些南來北往的客商,無數次經過這條路,往來于東、西方之間。他們給大唐帶來了西域風情,也將大唐的威名播向世界。 為了守衛這條財富之路,唐朝設立了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沙州、瓜州等地也都有唐軍駐扎。 平靜,被戰亂打破。 安史之亂爆發,朝廷急調隴右、河西諸軍支援中原戰事。河西走廊出現了力量真空,這便給了吐蕃人乘虛而入的機會,他們垂涎已久了。而,大唐早已半殘,根本無暇西顧。從公元758年至766年,吐蕃先后攻占涼州、蘭州、瓜州等地。 唐軍節節敗退,河西節度使的治所,最后轉移到了沙州。而此時的沙州,不僅與朝廷失去了聯系,還深陷吐蕃大軍的重圍,成了大唐在河西的最后孤城。 在吐蕃人眼里,這就是一塊嘴邊的肥肉。不費吹灰之力。 可惜,他們錯了。他們低估了沙州軍民的頑強。 到底,有多頑強呢?11年,沙州軍民抵抗了整整11年。 一座孤城,與故國山川千里阻隔。 數萬軍民,身陷異族大軍重圍。 歷史的記載,不過寥寥數筆。而歷史的背后,那苦苦支撐的11載,竟是怎樣的艱難歲月?又是怎樣的驚心動魄?那些立在城頭之上,雖然抱著必死之心,但仍癡癡遙望王師的漢家兒郎,又是怎樣的心境? 殺一個人,只需一刀。 征服一群有著民族自信的人,千軍萬馬也未必奏效。 為了拿下沙州,吐蕃人窮盡了各種辦法。開始,他們是垂涎城中的財富;后來,是為了吐蕃軍隊的尊嚴。不幸的是,他們雖然兵精糧足,但最后被折服的,卻是他們自己。在頑強的抵抗面前,高傲的吐蕃人不得不一次次地讓步,最后與城中守將折箭為誓,以絕不傷害城中百姓為前提,換取了城池。 大唐的旗幟,在落日的余暉中緩緩地落下。 那些,在大唐旗幟下痛哭的人,早已淹沒在了歷史的風沙里。千年之后,更沒有一絲的痕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