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波波文學”,一鍵關注 本文原創:世 波 編輯錄音:世 波 波波文學,傾情奉獻 創作,是一種人生的救贖。 是創作者的理想,與殘酷的社會現實激烈搏斗的結果。 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陷落,你不得不從精神世界中尋求庇護。 于是,偉大的作品就誕生了。 兩千多年前,史學家司馬遷,對自己即將被處以極刑的朋友任安,說了這么一番話: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番話無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驚世駭俗的高妙作品,往往是創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沉重打擊的時候創作的。 換言之,創作,是對人生的一種救贖。 咱們再來看看司馬遷本人,他因言獲罪,被處以生不如死的腐刑。這種刑罰是極其恥辱的,尤其是對于一個仗義執言的史官來說。 我們無法想象,他當時是如何一點一點地吞咽苦水,最終說服自己茍活于世的。 但毫無疑問,正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這種舍我其誰的歷史使命感,驅動著他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他的名字也從此永垂不朽。 ![]() 司馬遷的人生救贖算是比較成功的了。他最終實現了自己成一家之言,彪炳史冊的人生理想。 司馬遷之后的兩千多年以來,通過創作來進行人生救贖的作者層出不窮。他們在作品中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或揭露現實,如杜甫,終成一代詩圣。或放浪形骸,如李白,世稱“謫仙”。 他們無疑都從創作中得到了某種精神上的慰藉。或者說,是一種人生救贖。窮困潦倒的詩仙詩圣,最終以自己優秀的作品,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一千多年。 ![]() ![]() ![]() 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創作,依然可以作為一種救贖人生的方法。何出此言呢? 現代生存壓力大,我們可以將自己的苦悶和彷徨灌注于文字,從而打開心結,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當你以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自己所經受的壓力時,或許會更容易獲得解脫。 聽說前不久有個男子在華山棧道從容跳崖赴死。可以想見,需要人生救贖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 我們怎么通過創作來進行人生救贖呢?舉個例子,你高考失利、失戀、失業,遭受了一系列痛苦的精神折磨。 這個時候,你完全可以拿起筆,在紙上塑造這么一個角色:他遭受到了你所遭受到的一切痛苦;除此之外,他還遭受到了你所擔憂的一些痛苦。 你看他在遭受這些痛苦的時候是怎么面對的——當然,這都是你塑造出來的。 或許,他會痛不欲生,他會去死。你就看他痛不欲生的時候,他去死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情形。或許,他會毅然決然地向困境決戰,最終絕處逢生了。 ![]() ![]() 他是另一個你,一個被你虛構出來,替你抵擋現實沖擊的角色。你以旁觀的態度來審視他,也就是在以旁觀的態度來審視自己。 或許,跳出了自我的局限,你能夠獲得一種嶄新的人生體驗,一種解脫的感覺——這,就是人生的救贖。 你的文字不必很優美,只要能讓自己明白你塑造出的這個人物的特點,能夠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好了。我在這里只是指出一種可能的方法,我采用了,并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當然,你也可以探索其他的方式。比如,將自己的感情投射給萬事萬物,讓萬事萬物皆著我之色彩,從而與我分享快樂,分擔愁苦,營造一個有我之境。 創作是一種人生救贖。如果運用得當,此生不再憂愁。 ![]() 世波 本名何世波。湖北棗陽人,熱愛創作。對古詩、現代詩、小說、散文、隨筆、評論等各種體裁均有涉獵。作品不拘形式,多率性而為,有感而發。 語言特點活潑靈動,明白曉暢,力求深入淺出。“波波文學”公眾號創始人。著有詩集《挺身拔劍當空斬》《拔劍出鞘向何方》和《摘下那月亮》。 閱讀鏈接 請你看青楓公園的碧波蕩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