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永華 閘北區天目東路85弄的均益里,是我的出生地(出生于1949年)。從小學、中學、中專,一直在那里生活二十多年。1971年離滬到安徽工作,1982返滬住梅隴,1989年單位分配房子,就定居閔行,此后再未回去過。然而,故居的鄉情一直是我心中的掛念。2009年起有消息盛傳,結合蘇河灣地塊的舊區改造,老北站地區要開發建設新城,故居要拆遷了!這勾起我對老北站的格外關注,趁它尚未消失,應該抓住歷史的尾巴,保留下一些老建筑記憶來。于是,經常上網瀏覽搜尋,逐漸對老北站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均益里是條百年的老弄堂,據稱是洋務重臣盛宣懷于1910年建造,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民居特點,是最具上海特色的石庫門建筑。我居住在最北面的第一條橫弄堂的2號里,它是標準的石庫門三開間兩層住宅,配有東西廂房、前后廂房、前樓、亭子間、陽臺、天井、客堂、灶披間、曬臺一應俱全,曬臺上還加出一層面積不算小的“三層閣”,我家就在二樓西邊的前廂房。解放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條件一般不是很好,除了少數有錢人家造得起洋房,小部分逃難過來住木板房或蘆席棚,大多數人家都住石庫門房子。一般一戶一間,沒有獨立廚房,灶間、水斗公用。至于衛生嘛,就是拎馬桶、倒痰盂了。如此,一個門牌號,就可擠住十幾戶人家。在我記憶中,2號里就住有王家、魯家、蔡家、李家、劉家、徐家、錢家、沈家、陳家、芮家、符家、張家等十四五戶人家。每天凌晨,天蒙蒙亮,隨著環衛車清運垃圾聲、洗刷馬桶聲、送牛奶的裝卸聲、主婦出門互相寒暄聲……一天便在這樣的弄堂交響曲中開始。那時居住空間雖然狹窄局促,人們偶爾也會為爭奪“公共地盤”發生些齟齬,為“搶龍頭”、分攤水費起爭執,但鄰里關系總的來說是非常融洽的。傍晚時分的灶披間里,是拉拉家常、交流買菜心得、傳授燒菜秘方的最熱鬧場所;有時哪家來客人了,廚房事情忙不過來,鄰居的熱心人也會過來搭把手;誰家燒了好吃的,也常會端一碗給隔壁分享嘗嘗;掌燈時分,全家人聚攏來,圍坐在八仙桌邊上吃晚飯,這一幕幕充滿生活情趣的景象,一直存儲于我記憶深處,那是一種濃濃溫馨的家鄉味道。童年的弄堂歡樂更是深刻難忘:課外小組、打彈子、滾鐵圈、刮香煙牌子、斗雞、捉蟋蟀......這么多年過去了,那些事兒早已隱去,但兒時伙伴的身形和音容笑貌會經常浮現眼前,回憶起來饒有興味。至今仍記得小學同班的劉志國住在16號里,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少先隊大隊長,只是體質差,氣喘病老是發作。中學同班的雷志敏住在10號里,有小聰明,臉上總帶狡黠的笑容,比我高一年級的光耀住在對面的8號里,身體特棒,后來當了體育教師......天目東路85弄均益里大門上的水泥篆體陽文,是該建筑悠久歲月的見證。均益里北起天目東路,南至安慶路。均益里的弄堂有直弄和橫弄,呈“豐”字型排列。天目東路85弄是它的北出口,從1號到41號,東邊橫弄堂是單號,每條有4個門牌號;西邊橫弄堂是雙號,每條有3個門牌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