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讀經 「回歸心靈家園 走向清明人生 」 國學經典 | 兒童讀經| 教育理念| 家長園地 
今天我們來談談孔子的天命觀。 孔子提出君子要“知天命”,“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知天命是儒家思想的特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天命就是自覺有一種使命感,“知天命”,即領悟自己負有使命,必須設法去完成。這種使命的來源是天,所以稱為天命。孔子的天命觀包括不斷修身以達到至善和使天下回歸正道等,他在《論語》中說:“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追求真理,弘揚道德,這種敢于擔當大任的精神鼓舞著后人。
志于學或志于道
古人說:“心之所之謂之志”,“志”這里指的是一種“志向”、一種“追求”、一種“意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個學是指學道,所要學習的就是要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學習天地大道的法則,使自己所做所為如何能夠合乎大道。
古代的道德準則和倫理綱常是要被接受而不是可以討論的對象,是信仰而不是研究的對象,學習所要做的不是探究知識本身,而是如何將圣賢之道落實到自己的實踐中。因此孔子強調重視修身,從“毋自欺”到“慎其獨”;從“切磋琢磨”到“有斐君子”;從“自明”到“日新”,這些無不在揭示道德不斷升華的境界。他在《論語?憲問》中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認為君子做事情的目的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道,“志學”和求道的目的是要“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心向善,是為了負載經世濟民之大任。
立身于世 
在戰亂紛爭的春秋年代,禮崩樂壞,孔子問《禮》于老子,欲行“仁”、“禮”于世。他說:“三十而立”。這個階段他創建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以救世解惑釋疑,重視道德教化,開始辦學傳授學生。倡導用禮來約束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信,非禮勿動”,不違背道德倫理。他的學生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顏回問“仁”的涵義,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子路問政,孔子說:“先之,勞之。”“先之”的意思是要以身作則,事事做在前邊;“勞之”即要不知疲倦的為民辛勞。孔子推崇先古圣王所行之王道,即“內圣外王”之道,如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實行過的道:為政者與天地同心,有“天”、“地”、“日月”對世間萬物的“無私”氣度和胸懷,并以無私之心關愛天下眾民。 明智不惑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一些人偏離了正道,生活在亂世和逆境中的人,更多的是怨聲載道,哪肯近道?如何引發每個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力量,并非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關系到每個個體生命的自覺。如何自覺?需要擔當大任,擔當起維護道義的使命和責任,以正心誠意,直面生命的本真,導人以正。孔子認為君子必具生命的擔當,他說:“四十而不惑”,這個階段他力圖恢復周禮,欲興圣王之道,“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他道心堅定,不計個人得失,置個人貧富、窮達于不顧,說:“貧而安”;“富而知禮”;“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知順天命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明確了在宇宙決定論的價值觀念中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即認識到“命由天作”的必然性,與“福自己求”的可能性,而對人生采取“擇善固執”、“依乎中庸”的態度,安于義命。他說君子“畏天命”,故“居易以俟命”,反之,“小人不知而不畏”,故“行險以僥幸”,知命者不立于墻巖之下。君子尊重客觀規律,明辨是非,對未來發展有理性的判斷和預測,可以喚醒他人從善以避免災難的發生。于是孔子帶著學生周游列國而弘道。
孔子在五十一歲至六十八歲的十八年間,或在魯國為官,由中都宰、司空至大司寇攝相事;或游列國,輾轉于衛、曹、宋、鄭、陳、蔡、楚、葉之間,歷盡艱辛,但他始終堅持“寓意于行”,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善化他人的機緣。在匡地被匡人圍攻時,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宋國被司馬桓魋威脅時,他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針對當時的“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的看法,孔子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這些都體現了孔子奉行天命的堅定信念。 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返回魯國時,已經六十八歲了,又致力于整理詩書禮樂和教育。他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時一切行為已無太過不及之偏弊,達到了中庸的“至德”,能夠從心所欲,又自然而然的不越“仁禮”、天命。他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刪詩、序書、訂禮、正樂、贊易,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明確教育的作用是教人“知天命”,并達到順應天命,他一生都是在孜孜不倦的教人,門下如顏回之好學、閔子騫之廉潔、曾子之弘道……。
孔子將維護和傳播道義作為其一生永恒的志向與追求,要完成上天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以超然的態度面對一切挫折和困苦,始終剛毅沉著而屹立鮮明,為后世作出了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