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醫案一則 李某,男,78歲,2017.02. 27初診:既往史:間質性肺病病史,在外院服用中藥治療后因汗多而就診。自訴近一周來活動后、飲熱水后汗出明顯,汗出后惡風惡寒。上腭干,喜飲熱水。一側鼻孔有清涕,便溏,納可。舌淡苔根厚,左脈沉,右脈沉濡。 處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大棗10g、黑附片10g、炒白術15g、茯苓15g、生姜3片,七劑水煎服。 2017.03.13二診:汗出大減,惡風惡寒減,上腭干減輕,大便未成型。右脈沉濡,左脈沉弱。舌根苔黃,厚膩。 處方:守上方加焦三仙15g、佩蘭10g,七劑水煎服。 臨床思路分析:本案老年患者,間質性肺病,此次就診以汗出多為主訴。經方臨證,當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患者是以汗出為主癥,但存在著惡風惡寒,流清涕癥狀,故判斷表證存在,同時有便溏、脈沉、飲熱水,考慮為里寒陰證的太陰病,故整體病性屬虛屬寒,屬于陰證,故考慮本病為表陰證與里陰證合病,即少陰太陰合病,給予桂枝加附子湯加減治療。 一周后復診,患者訴汗出大減,惡風惡寒減,同時上腭干減輕,大便較前改善但仍未成型。右脈沉濡,左脈沉弱。舌根苔黃,厚膩。調整處方如下,在上方基礎之上加上了焦三仙和佩蘭兩味藥。《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馮世綸教授指出:“人體所患疾病在表的病證可概括為兩類,一類為陽實熱之體,正氣相對旺盛,癥狀反應有發熱惡寒者,為在表的陽證,也即太陽病;另外一類為陰虛寒之體,氣血沉衰,反應為無發熱而惡寒者,為在表的陰證,也是與太陽相對應的少陰病。”同時指出:“經方的少陰病是屬六經的表陰證,即邪在表而呈虛寒一類證候者。” ![]() 桂枝加附子湯出自《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后世柯琴注解道:“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湯中,大補表陽也。表陽密,則漏汗自止,惡風自罷矣。汗止津回,則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桂枝湯是屬于太陽病方劑,加附子后起到是大補表陽作用,即解表兼附子溫陽,故治療在表陰證,即少陰病。 經方臨證,不應當被西醫病種診斷所干擾。臨床中一定要堅守先辨六經再辨方證的治療思路,求得方證相應而治愈疾病。 本案雖然是一個間質性肺病的患者,但需抓主訴——汗出、惡風、怕冷、流清涕、便溏、脈沉、舌淡,直接判斷為陰證,即“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本案病性為陰證,病位在表,為表陰證,即少陰病,并非太陽病,選用桂枝加附子湯,而非太陽病的桂枝湯。另需注意的是,本病患者的上腭干,因為整體屬于陰證,局部的癥狀隸屬于整體,故考慮上顎干的原因是太陰病的水飲內停證導致,水飲內停,津液不化,不能濡潤而導致上顎干,并非是內熱津傷,所以不能用清熱生津的方法治療。本案給予茯苓、白術以運脾升清治療上腭干的癥狀表現。 證的確立,依賴于病位和病性的確立,就像地圖上確立坐標,需要經緯相交方能確定。診斷亦如此,診斷離不開病位和病性的明確。診斷必定要包含病位和病性兩方面的要素。六經來自于八綱,六經與八綱密不可分。八綱者,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其中陰陽為八綱辨證之總綱,表里為病位,寒熱虛實為具體的病性,雖然言“察色按脈先辨陰陽”,但陰證陽證的辨別依賴于寒熱和虛實的確定,臨床當中只需要判別患者的病性是寒熱還是虛實,陰陽自然清楚。凡是人體功能亢奮者,皆屬于陽證,而人體功能沉衰者皆屬于陰證。同一病位可以分陰陽,如表證又可以分陰陽,表陰表陽,里證可以分陰陽,里陰里陽,同樣半表半里也可以分陰陽。這就形成了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上的陰陽兩種不同屬性,二三得六,六大類方,即《傷寒論》中的六經,如此八綱與六經對應。 邪氣侵襲人體,在表證范疇中,因邪正力量的不同,導致出現有陽證、陰證的不同反應。正如《傷寒論》所謂的:“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熱惡寒的原因,是由于正氣能與邪氣相爭,故機體功能相對亢奮,屬于病位在表的陽證、實證、熱證,簡稱表陽證;而無熱惡寒者,因正氣不足等原因導致正氣不能與邪氣相爭,所以表現為無熱惡寒,故屬于病位在表的陰證、虛證、寒證,簡稱表陰證。 臨床當中,病位的治療理念不同,比如有表當先解表,表陽證者,正邪斗爭劇烈,邪盛正不衰,所以可以直接用麻黃、桂枝等發汗解表即可,如太陽病的麻黃湯證可以一汗而解;而表陰證由于機體功能沉衰, 正氣不足不能與邪抗爭,故無熱惡寒,甚則因“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而使表證入里傳變。臨床當中這類情況多見于年老體衰高齡人的外感。平人外感可辛溫解表一汗而解,但陽氣不足、機體功能沉衰的陰病外感,即表證而陷入陰證的時候,即表陰證,則不能單純辛溫發汗解表,當配入強壯作用的藥物以扶正祛邪、解表兼以溫陽,即強壯溫陽發汗解表。常用的藥物就是附子,比如桂枝加附子湯,或者是麻黃附子甘草湯之類的藥物。類似的思路,后世有益氣解表、養血解表、滋陰解表等。但溫陽解表之法,始于仲景,源于桂枝加附子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法。 總之,表證的治法是汗法,有表當先解表。表陰證時需溫陽解表。 |
|
來自: 中醫睡眠張醫生 > 《《左手傷寒右手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