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西藏 - 金剛法舞 具體時間記不清了,好像是在七月,嘉哥發微信給我看金剛法舞的視頻,那天正是一個盛大的供佛法會,有機會能親臨現場都是有福報的人。稍后晚上會在香格里拉酒店見到哥哥,所以今天就來寫一下金剛法舞。金剛法舞是一種非常具有觀賞性和神圣寓意的宗教儀軌(舞蹈),藏語稱為“噶爾羌姆”或簡稱“羌姆”。在書面記載中正式名稱為“密宗金剛噶爾羌姆舞”。金剛法舞作為藏傳佛教所特有的宗教舞蹈,在我國西藏及不丹、尼泊爾信奉藏傳佛教的國家都有傳承。不同地區對金剛法舞有不同的稱呼,如在青海西藏叫“跳乾”,在內蒙古地區叫“查瑪舞”等。金剛法舞表演者佩戴專門的面具(大多數威嚴乃至猙獰,這是由于面具多以諸佛菩薩的忿怒相和護法神為主的原因),身著五彩服飾,手持法器,伴著莊嚴法樂按相應步伐表演各種姿勢,每個步伐和手勢有著相對應的的佛教密意。同時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不同的本尊和護法,在表演形式上有單人、雙人、三人乃至十數人或數十人群舞。
 金剛法舞具有祛除魔障、見即解脫的勝義功德,且只有藏傳佛教的寺院中才能夠得見金剛舞的震撼,法舞現場鼓鈸齊鳴,僧人們頭戴各類法王金剛、五趣眾生的面具,身著法衣,手持法器舞動在人群中,其身形手勢、肢體動作都表達著佛法的種種密意,配合著震撼的宗教音樂將法會推向殊勝莊嚴的境界。

關于金剛法舞的起源,有不同的觀點,通常的認為是隨密宗由印度傳入西藏并在西藏得以發揚光大。最早由印度傳入的被稱為“舊法舞”,而在各地區各寺院所形成各自傳統和表演形式的,被稱為新法舞。 




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一次金剛法舞表演,是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的落成典禮上。由寂護大師和蓮花生大師根據《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中有關金剛舞的經文,組織僧人表演,為寺院開光。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金剛法舞是以苯教的原始神舞為基礎而形成。是蓮花生大師為使佛教在西藏得以傳播和弘揚,盡可能多地利用仿效苯教中各種驅魔攝鬼的儀軌,吸收接納到藏傳佛教的密宗中來。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融合,是不同文化交流中的正常現象。藏傳佛教吸引原西藏本土文化也不例外。關于金剛法舞起源的說法有待進一步完善和研究。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將金剛法舞和“降神”加以區別,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儀式。金剛法舞也被俗稱為“跳神”,這和漢族地區尤其是薩滿教影響較大的東北等地的“跳大神”也有著本質區別。再來說說金剛法舞的目的,首先金剛法舞表演是一種形象的弘法形式。法舞表演所帶的面具均為藏傳佛教本尊及護法神形象,這能夠讓廣大信眾得見“真容”,吸引大量信眾圍觀,從而達到最廣泛地弘揚佛法的效果。其次是禳解災難,調服各種修行障礙和違緣。各大寺院在每年的特定時間舉行金剛法舞表演,有著針對性,首先是為一方信眾禳解各種災害,祈求安寧。然后是針對僧侶在修習過程中出現的邪見和逆緣及各種障礙,通過金剛法舞進行降服。清朝皇寺的布扎法會往往是國家盛典中的重要項目,盛會舉行的時候,皇帝都會欽命盛京將軍恭代自己,向瑪哈噶啦金佛拈香禮拜,這種規格的佛事活動,與清朝的皇陵大祭相埓,如當時著名的“萬壽盛會”。今天的抬佛節,也是遵循歷史上皇寺布扎法會的祖制。史料記載,布扎法會當天,皇寺周邊人馬塞途,滿蒙勛貴車馬徐行,沈城百姓爭相禮拜供養,法會最后以彌勒菩薩降魔賜福的舞蹈而告圓滿。《時輪密續》記載,依金剛舞之事業而利益眾生,可以證獲金剛持果位,即使傍生藉由觀看金剛舞修持的功德,亦可漸次凈障積福而獲得佛之果位。是故,有緣觀覽金剛舞的人,可以遣除自身修行與身體上的諸多障礙,獲得殊勝加持,在相續中種下往生香巴拉凈土的種子。今天中午順利到達拉薩,在疫情期間還能如愿到達我最愛的地方真是福報,必當好好珍惜,好好供燈,好好拜佛。
|